【專題探索】機會或命運:台灣旅遊科技的獲投走勢與轉變
楊孟芯 (2020/11/06)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1期》
旅遊科技一直是台灣創業的熱門題材,近年來也屢屢受市場青睞,一場瘟疫武漢肺炎對於全球旅遊科技的發展,無疑是巨大的衝擊,所帶來的影響從CB Insights的最新數據已經可以看出端倪,相較於2019年全球旅遊科技的發展趨勢,台灣旅遊科技的走向又是如何呢?儘管瘟疫讓旅遊觀光產業籠罩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武漢肺炎來襲之前,客製化旅遊、體驗服務乃是旅遊科技最搶眼的新星。本篇回顧2015~2020年來的獲投資訊,讓讀者進一步瞭解旅遊新創近期趨勢,以及疫情所造成的衝擊。
黑天鵝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的來襲,重創全球旅遊科技產業。後疫情時代下,新創企業的業務以及定位也重新調整,主打安全、可遠距的旅遊型態,例如虛擬旅遊、零接觸體驗或付款等,以及可快速應對防疫政策的彈性制度、安全警示工具,顯示COVID-19對於旅遊科技產業所造成的衝擊之大。根據世界觀光組織的分析,2020年1~5月期間,國際旅遊營收損失金額高達3,200億美元。另由CB Insights的數據可見,在疫情爆發之前,儘管件數下滑,但2019年全球旅遊科技的募資額創下過去五年新高;CB Insights指出,以每季的交易件數來看,2020年第一季的交易件數相較於2019年第四季略微回升,但仍然低於過去五年來的平均數字。
台灣旅遊科技獲投概況
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近年來持續掃描台灣新創企業獲投狀況,以下進行定義及資料來源說明。本文收錄的台灣獲投企業定義為:(1)公司註冊地點在台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台灣;(2)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4)台灣「新創」獲投的定義,除上述條件外,加入了「成立時間2010年以後」的條件,以示區別。
FINDIT研究團隊所收錄的台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硬塞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在整合並交叉比對上述資料來源後,本篇所收錄的台灣獲投交易資料(上市/櫃前的股權投資),於2015~2020年8月期間的總體件數(不限企業成立年分)為1,613件,總金額為44.43億美元,其中旅遊科技領域占了42件,獲投金額已揭露的部分為8,208萬美元,約占總獲投金額的1.84%(圖1)。
圖1 台灣旅遊科技獲投統計―件數與金額
本篇將獲投旅遊科技企業分為幾個細類別探討,分別為目的地旅遊活動(供旅遊目的地的門票、特色旅宿與體驗活動等,但不含機票預訂)、搜尋比價預訂服務(透過技術把主要的旅宿網站、機票網站、行程等資訊,結合在同一平台內,提供旅客自由搜尋、選擇、搭配)、旅遊資訊工具(透過綜整或經驗分享的方式,介紹旅程規劃或相關工具使用)、旅館經營(飯店或民宿連鎖經營)、行程規劃(客製化行程規劃工具)、訂房管理(針對企業端的管理系統)、一站式線上旅遊平台(單一平台完成所有旅程所需預訂服務,含各式票券及行程販售)、旅遊租車服務(提供旅遊行程所需的交通接送)、行銷管理工具(提供旅遊業者拓展客源的行銷工具)。以下介紹台灣旅遊科技獲投概況。
旅遊科技、疫情衝擊、客製化旅遊、即時預訂、體驗服務、虛擬旅遊、國內市場、KKday、AsiaYo、資金獲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