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政府科技研發績效指標之研訂
邱秀玲、林佳慧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績效指標是績效衡量的面向與尺度,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之發展援助委員會(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 DAC)對於績效指標之定義,為提供衡量成果、反應與政府涉入有關之改變的質化或量化變數;無論計畫執行的事前、事中或事後階段,績效指標的設計與衡量將帶來正向效果與行為,並影響組織成員決策制訂,更促使其全體一致趨向組織目標。因此,於計畫績效管理流程中,績效指標之訂定階段是構成績效管理系統的必要條件,然而普遍而言,考量研發創新計畫具效益外部性、時間遞延性及報償不確定性等因素,績效管理者於每一階段所欲監控得知的資訊並不相同,而使得績效管理流程中每階段的觀測重點及評估指標將有所差異;圖1即說明因計畫各執行階段監控目的不同,而所需之衡量指標將有所差異。
圖1 計畫績效指標類型
簡要言之,當計畫歷經依據政策目標而確立所欲達成之總目標(Goal)後,即投入人力、設備、經費等資源(Input),於策略方向及執行活動(Actives)之規劃下展開,爾後於執行一定期間後,將因本身不同的任務目標及產業趨勢,而於不同效益顯現階段創造出計畫研發之產出(Output)、效益(Outcome),並於產業界運用相關成果產出後,將逐漸對社會與經濟有所影響,而衍生產業價值及貢獻(Impact)等,因此政府科技研發績效評估體系中,可將政府科技研發活動所欲衡量之指標區分有投入、目標、活動、產出、效益、影響等不同層面之績效指標。
國內科技研發績效評估指標之回顧
國內相關績效評估模式歷經劉代洋與葉勝年(1990)提出之大型工業技術研發績效評估模式(IRON, Input/Results/Operations/Notice-effects)及科技專案追蹤驗證評估模式(IROT, Input/Result/Operation/Time phased)、唐明月與楊千(1995)建構之科技專案績效五階段評估模式(IPRCE, Input/Processes/Result/Channel/Effect)、梁馨科與袁建中與林治廷(1999)建構之研發效益鏈整體評估模式(GIPOTE, Goal/Input/Process/Output/Transfer)等經驗歷程,可獲悉國內學者多依研發計畫執行中所產生的效益特性,將計畫效益解構為投入、產出、成果運用及經濟效益等不同階段,並以此分別採用不同的評估項目,透過兩種以上之評估方法,如個案研究、模型建立等,觀察分析計畫整體的執行績效。如表1所示,多數評估模式於每個效益階段所採用的評估指標,均是量化及質化指標兼具。投入階段除具體之研發經費及人力兩項投入指標外,執行單位本身能力如技術能量、管理制度等亦是常見評估指標;產出階段除衡量直接研究成果外,如論文、研究報告及專利權等,多強調技術研發過程中對於產業所造成的變化,並以質化項目進行衡量,如技術人才質量提升、產業技術創新速度等;成果運用階段偏重於技術擴散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如研討會、技術移轉、技術服務與諮詢等量化評估指標,及如人才擴散、執行單位成長等質化評估指標;經濟效益階段則考量成果擴散後所造成的有形產業效益,與因而影響社經變化的無形效益,如成本降低、產值增加、投資增加、進出口值改善、生活水準提升、環境改善及經濟成長等。
表1 回顧國內績效評估指標綜整
國際科技計畫績效評估指標之探究
根據芬蘭科學院(Academy of Finland)於2006年針對12個國外贊助機構所執行的評估計畫(注1),以問卷型式調查整理其相關背景、評估方式以及分析主題等資料,所彙集出版之「基礎研究計畫影響評估分析研究報告(Methods for Evaluation the Impacts of Basic Research Funding : An Analysis of Recent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Activity)」所述,基本而言,可將評估計畫歸納整理出四大效益評估主題,分別為經費配置、研究產出∕效益與影響、社群合作、開發利用與其產生的影響等,此四大主題並同時呈現研究活動,從經費贊助至對社會經濟環境造成影響的四大階段。
績效指標、科技研發、計畫評估、平衡計分卡、技術創新、經濟效益、產業貢獻、研發效益、效益評估、創新創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