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

莊朝榮  (2010/05/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5期》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係以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實現富國強兵為目標。但當時重工業的發展條件與正值開發中國家的中國資源稟賦大相逕庭,導致中國勞動力結構失衡、流動資金利用效率差,以及城鄉居民生活水準不高的後果。為了解決這些日益惡化的問題,中國政府遂採取逐步調整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但仍維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20世紀年代產業政策的重點在於促進供不應求的產業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以優先發展輕工、紡織產業、調整重工業結構作為政策的重點20世紀年代,家電產品的需求增長,能源和原材料短缺,基礎設施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的基礎產業和電子產業等的發展2000年以後,住宅、汽車、通訊產品等需求迅速增長,帶動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和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隨著中國工業化的推進,以及城鎮化的推進,帶動了製造業技術水準的升級,以及基礎設施的發展。基礎設施的發展又帶動了重化工業的發展。加WTO後,國際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快速向中國轉移,中國遂成為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重要一環。

金融危機爆發後,國外市場需求銳減,導致中國汽車、鋼鐵、電子信息、物流、紡織、裝備製造、有色金屬、輕工、石化、船舶等十大產業陷入經營困境。因為這十大產業大部分的產品都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或中低端,很多產品的出口量都非常大。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使這些產業幾乎全部過度投資,造成產能過剩,導致業內競相殺價,規模化和集中度都比較低,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企業的管理需要加強,即使沒有金融危機,中國目前這種產業擴張的發展應該說也是難以為繼的。金融危機的確是中國產業升級的一個機會,但最為重要的是要思考金融危機之後產業所要面臨新的經濟競爭環境。


金融危機後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200811月中國國務院決定由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等九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後來又增加了一項物流產業,這十個規劃作為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一個重要措施。這十大行業工業增加值占中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80%左右,GDP的比重約三分之一,上交稅金大概占了國家稅收40%,直接從事人員大概占城鎮就業人數30%。所以說這十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熊必琳2009)。

根據中國國務院全面貫徹實施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作法(1)繼續實施家電下鄉和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擴大補貼產品範圍,支援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以擴大內需。穩定和拓展外需,引導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2)優化產業布局,嚴格市場准入,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產業集群,推動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加快轉移(3)壓縮和疏導過剩產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引導產業健康發展(4)著力推進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能力(5)加強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技術改造,提升優化傳統產業,夯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6)深化改革,研究建立促進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

隨著國際經濟走向復甦,以及政策措施逐步落實,目前重點產業下滑態勢已經得到遏制,整體止穩回升,企業重組穩步推進,淘汰落後產能力度加大,企業技術進步明顯加快。但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目前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當前面臨的困難還很多,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對重點產業的影響仍在繼續,一些行業回升基礎尚不穩固,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抑制產能過剩、淘汰落後、優化布局、加快自主創新任務仍十分艱巨。

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第三產業重化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環境制約地方政府改革現代服務業市場法治導向中小企業扶持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