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國際新局下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契機與策略建議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國際新局下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契機與策略建議

林雅鈴  (2021/01/08)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期》

國際新局下全球供應鏈變化趨勢

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截20201月美中第一階段協議為止,總計美國對中國已實施課徵關稅之產品金額3,700億美元,此不僅導2019年以來赴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家數大幅減少,為了因應關稅成本增加導致利潤下降,許多在中國設廠的企業也開始將生產線撤出中國,或是根據產品外銷市場分散產能。以中國內銷市場或是東協地區為主要產品對象者,企業將會保留在中國的生產線;而以美國為主要外銷對象者,企業開始轉移產線至台灣、東南亞、墨西哥等地進行生產,導致供應鏈的分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斷貨危機讓企業從過去的重視成本轉為更加重視產業安全,導致企業加快分散產能的腳步,不但加速建置多元生產基地與分散市場,更進一步強化「短鏈」的發展趨勢,全球產業供應鏈將出現往消費端靠攏、向區域化生產和區域製造體系發展的「區域化生產結構」。

隨著美中貿易衝突蔓延至科技戰,美國開始透過修訂《出口管制改革法(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 ECRA)、制定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等舉措,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造成中國在一些關鍵技術與關鍵零組件上的「斷鏈」。中國政府為了國家產業安全發展考量,積極建立「去美國化」的自主供應鏈,未來在半導體、5G等產業將逐漸出現由中國主導的「紅色供應鏈」,以及由美國主導的「非紅供應鏈」兩條互不重複的「雙元供應鏈」。

換言之,在美中貿易戰背景下,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部分企業將透過產能移轉,降低最終產品中屬於中國製造的比重,同時企業亦會加強風險管理,避免單一生產、採購,確保替代供應商的品質,以提升供應鏈的韌性,進而形成供應鏈分流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美中科技戰升溫,美國認定的關鍵技術產業勢必會透過種種手段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迫使中國只能依賴自主研發。在此一趨勢下,美中雙方將在各自優勢的領域中建立排除對方的產業鏈,最終形成美中「雙元供應鏈」的結果。

對於台灣而言,受到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兩年已經有許多台商紛紛重啟在台灣之生產線或把海外工廠移回台灣,台灣明顯受益於美中貿易衝突下的轉單效應。再者,因為疫情控制得當,台灣成為全球能維持經濟正向成長以及工業生產不中斷的國家,致使台灣在當前國際政經新格局以及供應鏈重組趨勢下,得以擁有發展利基。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新興商業模式蓬勃發展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全球企業營運與消費活動紛紛暫停,實體經濟因而大幅銳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010月發布之《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估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4.4%,造成3.7美元的總體損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OECD, 2020)亦指出,倘若爆發第二波疫情,將對經濟及社會面造成巨大損失,全球經濟可能需2022年才能恢復2019年第四季的水準。

當實體經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嚴重衰退之際,疫情也為社會型

供應鏈重組數位轉型短鏈革命宅經濟零接觸經濟美中貿易戰區域化生產創新商業模式產業升級全球供應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