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國際能源情勢觀測
范秉航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國際能源市場掃描
隨著全球經濟的成長以及開發中國家積極發展國內建設,能源上的需求亦與日俱增,當國際油價自2005年不斷攀升,各國開始關注於能源安全問題,並提出對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改善石油密集度等因應之政策方案。然而油價的發展於2006年卻出現了不小的轉折,上半年不斷上漲的油價,8月分西德州(WTI)由兩度衝破每桶77美元的上漲趨勢中迅速滑落,大部分的解釋來自於對2007年經濟景氣的趨緩以及全球暖化的預期。在快速的油價下跌情勢下,OPEC透過控制產量的方式控制油價水準,近兩次的OPEC領袖會議均做出減產的決策。雖近期國際油價壓力趨緩,但在全球經濟仍是處於緩步擴張的情況,國際能源仍舊是一項不得不關注與思考的議題。比較1994與2005年的全球各類能源耗用的比重(圖1),石油仍舊是目前最為重要的能源來源,過去十年間比重則略有下滑,1994年占總能源消耗的38.56%,至2005年則縮減至36.41%。在全球能源耗用遞增下,天然氣與煤炭的消耗比重則是有較明顯的增加,天然氣由1994年的22.59%增加至2005年的23.49%,煤炭則是由26.31%增加至27.8%。而這十數年間所占比重甚小的則是核能與水力,2005年核能所占比重為5.95%,水力則為6.35%。
圖1 1994與2005年全球各類能源耗用占比
除了本身即為產油國的中東各國外,對煉油技術與石油使用效率較高的工業先進國家而言,石油仍是最重要的能源來源,2005年美國與歐盟的石油耗用比重約40%,而日本則達47%。煤炭過去十年耗用比重漲幅達1.5%,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的興起。2005年前五大能源使用國所消耗能源類別的占比與油當量(圖2)中,依序為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及印度,其中近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金磚四國就占了三席,顯見在經濟快速膨脹下對能源使用的程度亦是相對增加。相對於美、日兩國先進工業國仍是依賴石油能源下,中國與印度在煉油技術不足下,仍多以煤炭作為主要能源來源,中國為69.62%,印度為54.97%。而俄羅斯則是因本身天然氣資源豐沛,故以天然氣做為主要能源,約占其總能源消耗的53.65%。各國在能源使用比重上有所差異,而在量上亦有落差,2005年全球能源油當量為105.37億公噸,美國即占其近四分之一,約23.37億公噸。居次的中國則為17.15億公噸油當量,已與美國呈現相當落差,而居第三位的俄羅斯則約6.8億公噸油當量,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而整體而言,前五大能源消費國的加總已達全球能源消費的52.03%,若是加上歐盟,則此六大能源消費體已占全球能源消費的68.30%。
國際能源、石油消費、能源安全、煤炭需求、天然氣使用、OPEC政策、氣候變遷、原油價格、能源分布、能源供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