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景氣特別報導】擺盪的經濟何時回暖?——2013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側記

 

台經月刊

 

【景氣特別報導】擺盪的經濟何時回暖?——2013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側記

整理∕許芬鈴、攝影∕亢乃欣  (2013/01/10)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期》

觀察世界三大經濟體,由於美國財政懸崖議題延宕未決,各國莫不聞「崖」色變;而野火燎原的歐債,似乎也仍看不到盡頭;中國則在新上任的內閣帶領之下,是否將成為主2013年經濟破冰的舵手,亦引發各界關注。

鑑此,本院於2012116假福華文教會館前瞻廳,舉行一年一度的2013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會中主要安排四項重要議題。首先由洪院長德生主講「當前經濟情勢剖析及展望」,分析全球經濟在降溫後,所面臨的新一波挑戰;其次由龔副院長明鑫分享「台灣未來產業挑戰是危機還是轉機?」從製造業景氣信號,預測台灣未來產業的挑戰與契機;再由產經資料庫劉副研究員佩真剖析「營建業景氣之回顧與展望」,希冀藉由營建業景氣風向球,探究未來房地產等變化的指標;最後則由研六所楊所長家彥提出「破繭而出的台灣服務服務業的機會與課題」,闡述重大經貿趨勢下,多元創新與海外市場拓展的課題,以因應產業發展的商機和主軸。
 

img1 
 

.台灣應如何提升政府競爭力與產業競爭力?

我國政府組織龐大,價值鏈的整合、多面向的平台服務,常常牽涉跨部會的合作。例如:人力供給、需求,在現階段屢有脫節的現象,其中涉及相關連的不只經濟部,諸如勞委會、教育部、移民政策等均需戮力以對。然而不同部會的協調合作都有前端、後端需要達到共識之處,因此蛻變過程要有主力方向,以形成共識凝聚。再者單位、部會之間要形PK競合,並掌握推動的時辰與管控,以提升政府的競爭力。

而從產業發展與政治生態的歷史來看,早年政府公權力強大,並以領頭羊的角色帶領產業發展,業界亦步亦趨見證了我國邁向民主化的社會。民主化是必然的過程,但相對而言公權力次第下放給公務部門、企業,甚至全民參與後出現民主化走到一半,過去的甜頭已嘗,但未來像歐美這種成熟的民主機制卻未建立完成,導致利弊並存、問題浮現。例如:民間企業享有多項補貼,但如果談到稅負,企業便呼籲減稅;提到匯率則冀望貶值;對於油電雙漲也多有微言……,不過今非昔比,政府已經沒有那麼多的優惠政策可供運用,民間企業卻依舊抱持著期待,這是應當要調整的地方。

民主化的基礎就是法制化,因此公務部門把「依法行政」羅列第一優先順位。公務員希望做事情合法,在進行政策調整或可給予的轉圜時,卻因唯恐圖利他人或廠商,而導致公部門成效不彰的現象。大環境沒辦法很快形成正面的力量,導致成效打折,主要原因在於現實面與20~30年前政府登高一呼的作法不同了。

由於我國的代工業者面臨毛利式微的窘境,除了利潤下滑外,主力產品項目不多,貿易出口到重要市場也過於集中,貿易條件每下愈況,產業競爭力正在漸逐流失。但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革,就目前的政治生態有其窒礙難行的關卡,雖然坊間有不少聲音提出:「不要和韓國相比」,因為兩個國家有著迥異的公權力和產業結構,我國偏IT相關製造業,韓國比較多元化,因此台韓兩國在企業發展的週期、重點,以及政策介入的時點不一,實難以等同論述。
 

img2 
 

.美國財政懸崖即將到期,外界應如何看待它對台灣影響層面?

美國減稅優惠措施即將到期,同時也將啟動減赤的機制,均讓外界聞「崖」色變,但回顧美國過去歷史,國會兩黨的爭議從未間斷。過去多次的危機有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嗎?事實上沒有,事到臨頭之際,往往會有緩兵政策,或把時效往後遞延,因此不妨以正常心看待,相信財政懸崖終會尋出妥適解決之道。

由於我國在出口、民間消費、批發零售、餐飲等方面,都因國際經濟復甦步伐的顛簸而受到波及,指數來到幾乎是歷史低檔的水位,雖然有全球性的資金流竄,但消費者的信心仍無法回復從前。觀察我國1950~2000年間,50年來每年經濟成長約8.4%2010年卻降到一半2012年再腰斬,除GDP下滑讓所得驟降4.3%的失業率也讓民眾對於消費裹足不前,加上媒體動輒負面報導,民眾自然難以樂觀看待。

台灣景氣美國財政懸崖歐債問題中國經濟轉型出口動能內需市場台商回流實價登錄產業競爭力新興市場布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