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汙水下水道BOT推動歷程與整體財務負擔分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汙水下水道BOT推動歷程與整體財務負擔分析

柯嘉玟、黃崇哲  (2007/09/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9期》

落後馬來西亞與印尼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都市人口也隨之急速增加,若依照過去將家庭汙水流入水溝並排放入河川,不僅將影響水質水體、破壞環境,嚴重時更將造成傳染病流竄,妨害居民的健康,因此我國亟需建立汙水下水道系統,利用汙水下水道改善都市的環境衛生。 

有鑑於此,我國於民67年開始研擬下水道法草案,並73年公布,使下水道建設正式成為我國的基礎建設。我國汙水下水道建設推動以來已歷經十多年,但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2007年全球國家競爭力評估報(IMD)當中55個國家38個提供汙水服務人口普及率之數據,我國僅排38名,普及率12.4%,甚至遠落後於馬來西亞、印尼,以我國經濟發展程度與國民所得水準,應不至於落後於部分開發中國家(1),實應檢視我國汙水下水道建設推動歷程,並尋求未來之展望。

然而汙水下水道系統建設經費由數十億至上百億不等,以我國目前財政赤字遽增,累積債務高,年度預算又分散於各縣市的情況下,若全面進行汙水下水道系統建設,則會受限於預算制度而無法順利推動,於是我國汙水下水道第三期建設計畫92~97年度)修正計畫中,擴大民間參與汙水下水道建設,希望能藉由引進民間資金、效率及活力,提升我國汙水下水道之普及率。

因此本文架構首先檢視我國推動汙水下水BOT建設之歷程與瓶頸,並針對政府自辦與民間參與在於財源籌措與財政負擔之比較,最後提出未來我國整體推動汙水下水道建設之展望。

 

我國推動汙水下水BOT之歷程與瓶頸

我國1989年正式公告「汙水下水道發展方案」,並1991年研究修訂後,逐年開展了我國下水道之建設(2)。第一期建設1992~ 1998年,第二期1998~2003年,原本預期第二期結束後(見1),台灣地區汙水下水道服務接管人口普及率可19%,用戶接管人口普及率14%。但是2006IMD的報告中指出(數據2003年),我國當年度汙水下水道服務人口百分比10.9%,較原本預期的服務接管人口普及率低8.1%,顯示我國在推動汙水下水道的過程困難重重,導致無法順利的推動。 

 

1 水下水道第二、三期建設規劃達成普及率

 

另外,1所顯示的為我國19952004年(第一、二期建設成果)汙水下水道服務人口普及率增長之情況,雖然有逐年提升,但這樣的速度仍追趕不上其他先進國家,其原因一方面如同李建賢等人在「IMD國家競爭力排名看台灣汙水下水道普及率」的報告中所指出,由於我國對於普及率之統計方式與國際慣例不同,產生一定差異外,相較國際其他各國之汙水下水道建設成果,呈現我國仍有許多空間可以改善,來提升建設效率。因為除了觀察我國整體之普及率外,進一步根據內政部營建95年版汙水下水道統計要覽中顯示(3),目前我國只有台北市與高雄市接管普及率較高之外,其他縣市皆屬於偏低的情形,部分原因為地方首長未予重視、人力短缺、財政困難之因素所造成。

汙水下水道BOT模式基礎建設財源籌措民間參與建設瓶頸財政負擔普及率提升風險轉移資金效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