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讓偽造台灣茶無所遁形!——從境外茶進口談原產地包裝標示問題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讓偽造台灣茶無所遁形!——從境外茶進口談原產地包裝標示問題

張明仁  (2008/03/07)    《台經月刊第31卷第3期》

96年4月名間鄉茶農集聚行政院門口,抗議境外茶葉大量進口,且利用混合台灣生產的茶葉,或是直接假造標示成台灣製造,在市場上販售;再加上茶葉入海關時,並未逐批透過海關檢驗,讓部分劣質茶葉可以輕易闖關。上述這些措施,嚴重影響國內茶農生計,因此要求國內相關政府機關部門,能夠對境外茶課徵反傾銷稅,或是給予進口救濟措施的保護,並逐批抽驗進口茶葉;而主管食品衛生的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遂於6月分開始提高越南進口茶葉的抽驗規格,從原本的5%提升到逐批抽驗,並於7月分時從越南進口烏龍茶及綠茶皆檢驗出殺劑大克殘留,總重量分別為21公噸及11公噸;到了11月分時,又在自越南進口茉莉綠茶中檢驗出含農藥大克,總重量近17.6公噸;自提高抽驗規格後,已有三例案件發生,衛生署對此已要求越南提出改善計畫。

茶農的訴求突顯出目前台灣茶葉生存面臨的困境,自從台灣加入WTO之後,便遵循及努力施行的政策,包括貿易自由化及開放國內市場等政策,在農產品方面,除了部分農產品係屬於產值較高或是開放之後影響層面較高的產業,不得不以特別防禦措施或關稅配額的保護之外,其餘的農產品皆開放除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台灣農產品品質優良,加上近幾年積極轉型,慢慢以高品質逐步取代之前廉價的形象,但由於近幾年開放進口時,食品並未有強制要求須標示原產地,故使得部分進口食品,然後透過偽造標示方式,變成台灣生產的農產品上市;如此,將使台灣農民辛勤改良品種及提高產品品質的努力,付諸東流,故本文將以境外茶進口標示,討論原產地包裝標示之問題。


台灣茶葉栽種與成長史

台灣茶葉栽種歷史悠久,一般來說依照發酵程度分成紅茶、部分發酵茶及綠茶這三種產品;其中部分發酵茶栽種歷史上,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當時的主要栽種地點是木柵附近地域,栽種品種以部分發酵茶中的烏龍茶為主,之後中國茶廠前往台灣設立茶廠,並改以包種茶為主;台灣包種茶的製法與烏龍茶的製法同樣係自對岸福建傳來,與烏龍茶稍有不同之處在於其發酵程度較輕。除了上述茶種之外。台灣紅茶及綠茶的栽種歷史雖沒有部分發酵茶來得悠久,不過也可追溯至日據時代,其中紅茶部分,一開始栽種地點是在桃園埔心,後來因為製茶技術欠佳,品質粗劣,不被歡迎,出口量一直不多。一直到阿薩姆茶種引進至台灣,試種於南投魚池,才使台灣紅茶的出口量提高,根據文獻記載當時紅茶的輸出量最高紀錄為580萬公斤。但由於後來新興國家的興起,且台灣經濟起飛之後,工資上揚直接造成紅茶栽種成本的提高,也讓台灣紅茶的輸出量大減,最後更是由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至於綠茶部分,當時一開始的主要用途是供作在台日人飲用,一直到戰後,引進中國炒菁綠茶(珍眉、珠茶)製法,並打開北非市場,當時最高出口量為627萬公斤,據估計,占該年台灣茶葉總輸出量46%。就當時主要輸出國進行分析,台灣炒菁綠茶主要市場在北非的摩洛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及西亞的阿富汗等國,不過之後被中國所奪。除了炒菁綠茶之外,台灣還引進日本蒸菁綠茶(煎茶)製造技術及機器設備,開始製造煎茶銷往日本。初期的輸日量並不高,但之後開始逐漸提高,其中以1,200萬公斤,製造煎茶工廠達120家,為當時的高點,此一時期也成為台灣煎茶外銷日本的黃金時代。之後由於日人轉為風行飲用烏龍茶,日商亦在中國投資生產煎茶運回日本銷售,於是輸出量逐年下降。

綜觀台灣茶葉栽種歷史,早期主要是以烏龍茶輸出為主,到了日據時代之後,紅茶及綠茶的種植技術引進之後,出口導向轉為紅茶及綠茶為主,但由於台灣經濟起飛加上中國低價競爭下,使台灣茶葉出口受阻,不過也因為台灣經濟起飛,亦使得台灣民眾越來越重視休閒生活,也讓國內飲茶人口大增,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茶葉品質,如此,便讓台灣中南部高山茶葉興起,使茶葉業者逐步以內銷經營為目的,慢慢使台灣茶葉由外銷轉為內銷;加上飲料茶商紛紛推出罐(盒)裝飲料茶,使飲茶的年齡層降低,也拓展茶葉的國內市場。

台灣茶葉境外茶混充原產地標示政策法規農產品進口消費者權益食品安全茶農生計產地認證政府管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