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消費需求現狀與變化趨勢
孫林(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09/03/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3期》
中國消費需求現狀
中國消費需求的增長首先表現為消費市場規模和消費總量的擴大。特別是2000年以來,在中央政府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主導下,消費市場需求旺盛,消費總量持續擴大。據統計,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總額從1978年的2,239.1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128,332億元,增長了57.3倍。其中居民消費支出達到92,458億元,增長52.6倍;政府消費支出達到35,872億元,增長74.7倍。2001~2007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總額分別增長8.7%、7.2%、8.0%、12.4%、12.4%、12.9%和16%。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21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8%,對GDP的貢獻率自2001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08年在經濟減速的大環境下,居民商品消費仍逆勢而行,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個百分點,創10餘年來的新高。
由於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能力逐步提高,消費水準發生了質的飛躍。居民消費水準從1978年的184元上升到2007年的7,016元,增長38.1倍。其中城鎮居民消費水準2007年達到11,777元,比1978年增長29倍;農村居民消費水準達到3,210元,比1978年增長23.3倍。
與此同時,中國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居民消費由生存型消費逐步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過渡。這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帶來的累積效應。目前中國城鎮居民生活已基本達到小康,以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基本結束,正在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階段過渡,消費結構向較高層次需求升級,汽車、住房、通訊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教育、文化、娛樂、旅遊、保健等消費增長較快。農村居民已基本脫離絕對貧困,解決了溫飽。消費構成中,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吃、穿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醫療、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等消費支出的比例趨於增加。農村居民消費多數正處在生存型消費結構,進一步充實和即將向享受、發展型需求階段過渡。
然而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相比,中國消費增長速度長期滯後於經濟發展。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中國消費率偏低,特別是居民消費率偏低(附注)。目前發達國家消費率的平均水準在80%左右,亞洲多數發展中國家一般也在70%以上。而中國近幾年的消費率一直偏低,並且成逐年下滑的趨勢。2000年到2007年,中國消費率從62.3%下降到49.0%,居民消費率則從46.4%下降到35.3%。持續降低的消費率直接影響了消費市場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不相適應,成為制約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由於消費率偏低,中國消費、投資與淨出口三大需求占GDP增量的比重總體上處於失衡狀態。2000年到2005年,消費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下降,從65.1%下降到38.2%。2006年略有回升,為38.7%,在2007年達39.7%,這是自2000年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2008年在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減小和投資實際增長明顯減慢的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可能預示中國經濟增長開始由過度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主要依靠消費拉動轉變。
總體而言,與世界平均水準相比,目前中國消費仍處於較低水準,消費需求的增長明顯緩慢,消費不足仍是當前經濟運行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影響中國消費需求變動的因素
中國消費需求的變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促進消費需求增長的因素來看,首先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帶動了消費的穩步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最終核實資料,2007年中國GDP總量達25.73億元人民幣(約合3.38萬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13%,連續第5年增速超過10%,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08年GDP總量為300,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0%。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消費需求的提升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家用電冰箱、彩色電視機、房間空調器等許多消費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極大地豐富了消費市場。
中國消費需求、內需擴大、經濟增長、消費結構、消費率、消費市場、居民收入、城鄉差距、汽車消費、住房需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