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物聯網在韓國智慧城市發展的應用
許芷浩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智慧城市的定義與發展框架
科技日新月異,城市的多元樣貌也順應著科技的發展,期望著從相對而言的「傳統城市」(Traditional City)逐漸蛻變成「智慧城市」(Smart City)。所謂「智慧城市」在不同國家政策、城市發展乃至於專家學者的詮釋下,有各種不同的定義,通常指一個城市在資通訊科技(ICT)的推動下,可藉由分析轉化由城市網羅而來的各項數據,來優化城市治理的效能以及公共服務,不僅為城市中的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同時也為企業建構更好的商業投資環境。
美國智慧城市理事會(SCC)定義了智慧城市發展的框架,以「智慧科技能力如何促成、優化城市責任」一言以蔽之,定義兩大智慧城市發展的面向,包含「科技能力」以及「城市責任」(表1)。
表1 智慧城市框架(The Smart City Framework)
由美國世界通訊協會(World Teleport Association, WTA)所成立之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每年辦理的全球智慧城市評比,則以寬頻的普及率、知識勞動力、創新能力、數位化建設及市場行銷宣傳為五大面向來評估智慧城市的潛力。其中韓國首爾市、水原市從2002年開始即多次拿下ICF評比全球前七大智慧城市獎的獎項(TOP 7),展現韓國在亞洲智慧城市發展上的重要定位。而韓國的科技能力如何輔助並應用於智慧城市的發展,將是本文聚焦觀察之焦點。
韓國智慧城市及物聯網推動政策進程
韓國從1993年起便連續多年針對智慧城市等相關議題制定發展策略及相關措施,包含1993年設立訊息通訊振興基金、1995年制定「促進訊息化基本法」、1996年制定「促進訊息化基本規劃」等政策。自1996年開始,韓國因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政府開始致力於國家資訊建設的規劃布局,陸續公布各項相關產業的推動方針:1999年公布「Cyber Korea 21」政策、2002年「e-Korea Vision 2006」、2003年「Broadband IT Korea Vision 2007」、2004年「IT839策略」、2006年「U-Korea基本規劃」、2008年「國家訊息化基本規劃」、2009年「物聯通信基礎設施構建規劃」,以及2014年的「物聯網基本規劃」。
(一)U-Korea基本規劃(2006~2015年)
2006年韓國推出的「U-Korea基本規劃 」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規劃韓國如何建立一個以智慧系統為基礎的「無所不在的社會」(Ubiquitous society)。在這樣的U化社會中,民眾可以使用最先進的資訊基礎建設、享有無所不在智慧科技服務,同時也希望輔助韓國本身IT產業發展的創新應用技術,強化產業優勢並進一步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U-Korea基本規劃」的執行推動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發展期」及「成熟期」。「發展期」的階段目標為基礎建設的設置、技術的運用以及U化社會中制度的建立,例如:發展U化物流、U化健康照護及扶植U化新興產業等。「成熟期」的階段目標則為U化服務的擴散廣布,除了廣泛應用於國內產業,著重於智慧晶片、生物科技和奈米科技IT技術的活用,將U化服務的概念和產品推廣至海外市場更是本階段的重要目標。
智慧城市、物聯網、U-Korea、松島未來城、首爾DMC、電子治理、大數據應用、智慧交通、智慧家居、ICT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