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邁向價值創造新時代——經濟部法人科專績效評估機制的挑戰與變革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邁向價值創造新時代——經濟部法人科專績效評估機制的挑戰與變革

周佩萱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創新突破時代來臨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變遷,產業生產要素與資源的運用亦有所改變。在1960年代以前以要素驅動經濟發展階段,以及1961年代後的效率驅動階段,「土地」、「勞動」、「資本」等傳統經濟學的三項生產要素,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當此三項生產要素齊備,即可從事生產活動,創造經濟利益,此階段帶動經濟蓬勃發展的產業以勞力密集及重化工業為主。

然而邁入1991年代之後,工資上漲、地價高漲及土地取得困難,使得勞力密集及附加價值低的產業失去競爭力,產業面臨轉型與升級的壓力,因此開始扮演技術追隨者角色,追求立竿見影的成效,資源的運用亦逐漸偏向於依賴技術及知識性要素較多,例如智慧財產權、專利等,主要著眼其所能創造的經濟利益相較傳統之實體性資產高出許多,此階段產業逐漸朝向技術密集及知識密集發展。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面對更開放競爭的市場以及產業價值鏈移轉,產業必須朝向創新發展,以前瞻眼光與突破性作法,才能引入嶄新商機與永續經營,創造產業更高價值。換言之,在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關產值創造依賴發明創新成果之比重日增,技術與知識等要素之運用與開創將更形重要。

 

政府科技計畫具關鍵地位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政策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早期為了發展經濟,政府往往會以獎勵手段,鼓勵企業投資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以進行生產活動。隨著國內工業化之進展、產業結構朝向高知識密集產業集中,政府為協助產業技術發展並推動轉型與升級,亦不斷調整產業技術政策思維,相關的策略與措施亦不斷推陳出新。

以經濟部科技專案的推動而言,在面對1980年代企業研發能力普遍不足之經濟環境,採取補助法人科專進行研發的策略,並將成果移轉企業以驅動產業研發。隨著業界逐漸具備研發能量,則於1997年推動業界科專直接鼓勵企業研發升級,並調整法人科專執行創新前瞻計畫,以及陸續設立研發中心與建置創新研發基地來深耕技術,同時因應服務業的成長,亦執行科技化創新服務計畫以創造產業附加價值,希望將原先「漸進改善」的作法,轉換為更積極的「突破創新」,運用創新能耐開創出產業發展的新局(圖1)。

 

1 經濟部科技專案重要推動歷程

 

科技研發是我國產業長期發展的重要投資與成長動力,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有相當程度均受惠於產業科技的發展。從經濟學及社會科學的研究,因為研發的外溢效果,研發活動會帶來廣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但因科技研發存有持續性與風險性,為降低民間企業基於自身利益考量致使有些研發計畫不被執行,故政府仍須適當介入並投入研發資源,經由科技計畫的推動,不僅激發科技研發的提升,亦引導研發外溢效果的產出。


科技計畫效益評估的挑戰

由於政府科技計畫的推動,在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創造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加上科技計畫的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因此科技計畫運用經費預算後的成果與效益,格外令人關注,不僅產業界重視,學術界亦視為重要研究議題,更是政府科技預算審議時,立法委員所考量的重要關鍵。有鑑於此,政府亦相當重視科技研發的效益評估,甚至甫結束的第8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亦強調科技施政績效評估之強化作業,希望藉此促使政府科技預算之運用能達到透明與有效。

然而,科技計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產業技術水準,但科技計畫外部性及其成效多面向之特性,使得科技計畫績效的評估在指標發展、資料蒐集、績效衡量及分析上,面臨不少挑戰:

科技創新政府政策產業升級科技計畫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績效評估技術移轉產業競爭力政策調整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