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東亞經濟整合下——初探日本國家經濟戰略之整合並構思台灣因應方向
陳東瀛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東亞地區以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FTA)為主的區域經濟整合正在急速開展,被排除在整合潮流之外的國家,恐因通商成本(注1)偏高而欠缺吸引廠商落腳設廠之經濟誘因,而產生「產業國際分工」與「群聚區位條件」的結構性變化,甚至因而面臨產業外移所導致的空洞化與邊緣化危機。
按照上述假說,若以日本與中國為例子來看,日、中在雙邊貿易上具有互補性,且根據產業比較利益的分析,也可觀察到兩者具備未來進行整合的基本條件,因此日本若與中國簽訂FTA,則可以壓低通商成本,進而避免廠商過度外移,如果再適時透過產業政策主導資源的重新分配,集中投向比較利益高的新興產業,應該可以克服空洞化與邊緣化所帶來的負面經濟效應。
台灣本來應該遵循上述的經濟邏輯,透過改善國內產業結構來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惟仍受制於中國策略性封鎖而窒礙難行。綜觀目前東亞經濟整合情勢,正以東京、北京、新加坡為主要軸點,分別構成數條主要地緣經濟軸線,就台灣的處境而言,目前切入【東京—北京】(日中韓)連線的條件尚且不足,也面臨【東京—新加坡】(日台東協)連線的進入障礙,加上台灣廠商在海外投資與生產據點大多向中國傾斜的情形下,現階段對外經濟整合的「地緣方向」被迫拉向【北京—香港】連線靠攏,CEPA也因而成為中國以政治邏輯操控經濟邏輯,來框鎖台灣的有效手段。
在中國經濟崛起加上東亞經濟整合的雙重影響下,台灣同樣面臨「產業國際分工」與「群聚區位條件」的結構性變化(注2)。雖然台灣現有產業結構尚有因應空間,但由於對外整合的地緣方向面臨政治上與經濟上的內在矛盾,邊緣化(此語應該修正為“被封鎖化”)危機呼之欲出。而政經之間的矛盾,係肇因於以往政策結果後續發展之偶然、以及經濟邏輯之必然。若僅從內部因素來看,基本上可歸納出兩個遠因:
(一)無意之中,政府過去數年的產業升級相關政策,著重於既有製品與製程的升級,但是後續新興產業或接班產業之建構速度、以及既有優勢產業殺手級應用開發速度,難以追趕上既有製品與製程技術的外移速度,空洞化壓力因而呈現,這使得台灣在全球生產鏈中的深度與定位難以持續強化、只能維持現況;也正因此,降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的FTA,遂成為政策上避免廠商外移或吸引廠商落腳設廠的「反邊緣化」重要手段之一。
(二)以往,政策上對於廠商投資中國採取政經分離的放任態度,台灣廠商的大舉投資,塑造出中國經濟崛起的部分條件,之後則隨著兩岸貿易量擴增導致對中國市場依存度不斷上升,反而有效推升了中國運用CEPA框鎖台灣的槓桿高度。
東亞經濟整合、日本經濟戰略、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經濟挑戰、FTA、產業政策、群聚效應、技術創新、經濟邊緣化、台灣因應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