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農業科技的領航者——農業科專計畫簡介、推動現況及成果
楊憶華 (2012/01/05)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期》
農業科專計畫緣起
有鑑於全球化競爭態勢日趨明顯,科技與創新對國家競爭力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我國政府近十年間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研發工作,目前推動的單位,包括: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衛生署、農委會、教育部等14個部門,投入的預算從十年前新台幣470億大幅成長到941億元,全國研發經費占GDP比例也由1.94%成長至2.94%。其中農委會科研經費也從民國89年的19億成長至新台幣42億(表1),顯示農委會也了解該產業競爭已由傳統資源之有效利用轉向知識經濟競爭,農業產業亟需創新思維,以帶動產業發展新氣象。
表1 我國近十年研發經費占GDP之比例、中央政府及農委會研發經費表
隨著農委會科研經費的提高,也反應在研發成果上,根據2005~2009年美國Thomson國家科學數據資料庫衡量各國研發成果之分析,我國在農業科技之論文相對影響力(Relative Impact, RI)指標不僅高於國際平均水準,且比我國其他科技領域獲得更高的相對影響值,顯見我國農業科技水準確具有國際競爭力(表2)。雖有如此亮眼的成績,但因農委會過往辦理科技計畫,大多委託大專院校或財團法人執行,或農委會所屬機關自行辦理,導致計畫數量繁多,但計畫經費範圍多在新台幣60~100萬元之間,較缺乏整合型計畫以突顯農業重點發展策略,導致研發能量與績效目標較難彰顯。因此於「2002年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會議結論,建議農委會比照經濟部科專計畫進行方式,研擬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以整合農業上、中、下游研發體系,達成有效運用農業科技研發資源之目的。
表2 台灣SCI論文全球相對影響力
農委會所規劃的農業科專計畫,為跨領域、整合型、延續性之較大型科技計畫,針對研究及開發以產業化為目的之農業技術與產品,或以建構農業相關技術研發環境為目標;為使現有農業科技計畫之改革循序漸進,農委會歷次會議決議,以法人為首要實施對象,先行推動法人研究機構之農業科技專案計畫,再推及業界及學界,藉由資金投入與補助款挹注,鼓勵農業法人、學界與業界,運用或整合既有之研發能量及設施,開發創新性產業技術與解決關鍵議題,規劃長期技術發展路程圖(Roadmap),以提升農業科技之產業化與提升競爭力,期藉由前瞻性、關鍵性、整合性研發計畫,為產業解決主要障礙、營造創新氣氛、注入活力與吸納人才。
推動現況
農業科專計畫包含三類科專,民國95年以法人機構先行試辦,並於民國98年正式推動;農業業界科專自民國96年起實施,民國99年則正式實施,以有效運用相關資源,提升農業科技競爭力。以下就三類科專推動情形簡述如下,並比較三類科專計畫與農委會執行多年之一般型農業科技計畫之機制,以了解不同計畫皆有其特定任務、定位與特色,且資源無重複之虞(表3)。
農業科專、技術移轉、研發補助、產業化、學界投入、法人機構、農業創新、智財保護、技術整合、政策推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