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韓國在印度經貿發展及對我國之啟示
劉方、黃奎博 (2018/05/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5期》
2018年2月底,韓國與印度完成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CEPA)實施以來的初步修訂。韓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已不是新鮮事,但作為我國最強勁的貿易競爭對手之一,其早在2009年即看準印度龐大的市場而簽下CEPA,此一對外經貿策略頗值得關注。
我國在蔡英文政府的主導下,依照新南向政策綱領,欲強化和東協(ASEAN)、南亞、紐澳等國家與地區的交流。其中,印度的12億人口和其極具潛力的市場、為數三億且仍在成長的中產階級消費力,更是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之一。目前強化台印經貿的重點工作,大致為舉辦產業鏈結論壇、台灣形象展、協助我國廠商拓展印度市場、金融信貸優惠等。
本文旨在介紹韓國對印度的貿易和投資現況,以及韓印CEPA的內容,並探討韓國在印度的投資模式。最後,以前述討論為參考基礎,勾勒我國對印度經貿市場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的啟示。
韓國在印度的貿易
韓國可說是全球對於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最為積極的國家之一,2014年提出的「新貿易準則」(New Trade Roadmap)把韓國定位為要發展成為FTA的樞紐;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ITA)的報告也指出,韓國已簽訂的FTA不僅涵蓋美國、歐盟等先進國家或地區,還包括不少東協國家在內的新興市場。更驚人的是,若將韓國的FTA夥伴加總計算,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竟占了世界的72%(注1)。
韓國係第一個跟印度簽署貿易條約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出口商品至印度時得以享有比最惠國待遇(MFN)更佳的低關稅優惠。韓印CEPA自2010年生效,對於降低關稅和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皆有詳盡的規定。韓國的11‚261個稅目和印度的11‚710個稅目納入條約的管理範圍,並依照產品的性質分為六大項目,進行不同程度的關稅減免:某些產品自條約生效起即立刻把關稅減至零;某些產品則是每年關稅遞減,至2017年以前關稅減至零;某些產品(大部分是農產品)則是完全不進行關稅減免(表1)。
韓印CEPA、貿易競爭、新南向政策、投資模式、產業鏈布局、電子產品、汽車零組件、自由貿易協定、印度市場、經濟夥伴協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