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打造低碳北縣,喚醒城市生命力——專訪台北縣縣長周錫瑋
採訪/楊豐碩、陳詩豪、蔡彣涓、整理/蔡佩君 (2008/08/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8期》
聯合國於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召開第一屆地球高峰會,會中通過「21世紀議程(Agenda 21)」,作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架構,同時發表里約宣言,提出「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概念。2002年9月第二屆地球高峰會,則發表約翰尼斯堡宣言,宣示永續發展已從國際議題落實至地方行動。
截至2005年止,我國其他縣市包括台北市及高雄市等13縣(市)已根據該縣市的地方永續發展願景,研擬並實施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台北縣為我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城市,且該縣各區域之產業及人文亦呈現多樣化的型態,故其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勢必會面臨比國內其他城市還要嚴峻的挑戰。本篇專題即期待透過台北縣縣長之專訪,瞭解台北縣於打造國內首座「低碳城市」的發展策略及規劃重點,據以一窺城市邁向低碳經濟時代之生活型態,以及低碳社區的運作模式。
城市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之成效與限制
.城市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工作預期產生的效益?
國際主要採取兩種模式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歐洲先進國家、日本及韓國等通常採取「由上而下」的方式,訂定明確的目標,使用完整之政策工具,由上而下帶領全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工作;至於採用「由下而上」模式者,則通常是因為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與政策不明,反而由國內具有環保意識的城市首長主動承擔減量責任,積極推動相關工作,並期望迫使國家重視此國際環保議題,美國、先前的澳洲及台灣即屬此例。
我國目前尚未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致使國家減量目標遲遲無法確定。台北縣為全國最大縣,其所面臨的氣候變遷衝擊也最大。因此本縣決定挺身而出,宣誓20年減碳20%之目標(2026年排放量比2006年水準再降20%),並帶領縣民致力於減碳工作。
.城市減量措施之推動可能面臨的限制與困境?
目前城市推動減碳工作的主要限制在於缺乏國家法律的奧援,減量措施之執行因而失去強制力。我們不能期待每一位縣民都是環保實踐者,地方政府缺少國家法律之支持,往往只能以鼓勵、獎勵、輔導、宣導的方式進行減碳工作,而達事倍功半之效。另外地方政府推行減碳措施如太陽能、風力、LED照明等產業發展,亦常受限於預算而無法有很大的作為。
最近本縣與台電公司抗爭「林口火力發電廠」的建造即為一例。該電廠預期一年將會為本縣增加927萬噸排碳量,約占當前2,600萬噸的三分之一強,而全台北縣民努力執行少開車、少用電、多騎自行車等的減碳成果預估一年可減少26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兩相比較,試問該如何向縣民說明其節能努力,遠趕不上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所增加的排放量?由於法令限制,台電目前並未能擔負起減碳的責任,其總是對外宣稱經濟成長造成電力供應不足,所以必須建造火力電廠,卻沒想過可以透過碳交易市場,或是經由碳中和的方式,來減少電廠在該地的碳排放量。
台北縣政府打造國內首座低碳城市之策略與具體執行措施
.台北縣政府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及發展重點?
國際對抗全球暖化所採行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莫不以推廣「省電節能」、「綠色交通」、「資源再利用(含再生能源)」及宣導「低碳生活」等四類工作為主。本縣即根據上述四項減碳主軸規劃減碳策略,並執行各項減碳工作。
低碳城市、溫室氣體減量、清潔生產、低碳生活、綠色交通、再生能源、低碳示範社區、低汙染車輛、大眾運輸、低碳旅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