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由各國科技前瞻執行經驗提出我國農業科技前瞻發展規劃
鄒篪生、孫智麗、李宜映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美國的未來學者Toffler在1980年發表他的名著"The third wave"指出,人類文明的發展曾有三次革命性的改變。第一次是農業革命創造了耕作定居的生活型態,並以工藝開發用品及工具。第二次是工業革命,開創了以效率追求為主的規模生產。第三次是以知識導向的服務業為主的產業模式,而其競爭力來作利基的掌握也就是知識經濟。各先進國家為了保持競爭力,在1990年代發展出預測將來社經需求,創造未來科技利基的策略,而其所用的工具之一就是科技前瞻(Technology Foresight),此一工具的本質乃以調查專家的意見,來預測及勾勒未來的情景及需求。從調查專家意見的過程以形成共識,並確立共同追求之目標。藉由科技前瞻的執行,能明確掌握長期科技發展的脈絡,並引導科技政策與策略的形成,建構完善的科技基礎建設與有利於創新的環境,使經濟與社會獲得最大的效益。
科技前瞻逐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決策規劃工具
科技前瞻推動源自於五○年代美國智庫RAND公司為國防部所發展的技術預測,爾後美國從六○年代起,日本從七○年代起,法國、瑞典、澳洲、英國從八○年代起,荷蘭、德國等從九○年代起,全球超過40個國家執行過科技前瞻計畫,使科技前瞻逐漸成為符合知識經濟時代需求的決策規劃工具。因各國所推動的第一次科技前瞻往往著重於制度的建立,團隊的培育及概念的宣導,而所調查的內容,則在理想、既有基礎及當時的政策目標間尋求平衡點。各國經驗在執行之初,往往會與較具經驗的國家合作,以吸取經驗及建立能量為主,再逐漸修正為與符合國情之運作機制。往後多數國家會成立常態性機構,例如日本NISTEP與韓國KISTEP,以期累積能量及經驗,並定期舉辦前瞻調查來彰顯科技前瞻的效益。
科技前瞻常用的方法相當多元化,最常見的首推德菲法(Delphi),其為一種兼具量化與質性之科技整合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中,針對設定的議題,透過專家匿名、多回合討論方式,誘導專家以其專業知能、經驗與意見建立一致性的共識,進而解決複雜議題。其不僅排除質性研究不夠嚴謹的缺點,同時將量化研究之科學性、系統性應用得淋漓盡致。德菲法具有集思廣益、維持專家獨立判斷能力、打破時空隔離困境及不需要複雜統計等之優點,但也具有不能考慮不可預料事件、對模稜兩可問題難劃分、專家代表性質疑、耗費時間等之缺點。對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之脈絡,各國也常用情境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進行建構有代表性意義的數種之未來可能狀況,並透過跨領域之專家共同參與導引哪些可能未來的路徑,以協助決策者作出適當的選擇。
除此之外,國際趨勢分析(International Trend Analysis)與社會經濟需求調查(Socio-economic Needs Research)皆為近年來輔助德菲法調查的新興社會科學工具,除能分析國際研究、技術與產業發展趨勢,找尋科技發展利基與機會之外,更能提供需求拉力以彌補技術預測時單純考量「技術推力」之不足,有效掌握未來科技功能性的技術發展脈動(表1)。
表1 各國科技前瞻運作方法
由各國執行科技前瞻經驗中,日本為科技前瞻執行規模最大、研究方法最為周延、並化為具體行動方案、最先與決策機制結合的國家。日本在1970年就開始進行第一次的科技前瞻,爾後每五年進行一次調查,迄今甫完成第九次的科技前瞻。尤其在2001年第七次科技前瞻活動後,應用於攸關全國科技研發規劃的科技基本計畫當中。在2005年的第八次科技前瞻更加入社經需求分析、文獻計量分析等研究方法,遂成為一套兼顧社會經濟需求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決策工具。
科技前瞻、農業轉型、德菲法、情境分析、農業政策、關鍵技術、策略規劃、知識農業、政府決策、產官學研共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