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國際纖維酒精發展趨勢探討我國研發布局
蘇美惠 (2009/1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1期》
2008年下半年從美國所爆發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此次全球金融海嘯規模之大,對全球經濟影響之深遠,可說是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由於全球經濟的衰退,裁員與無薪假成為企業縮減支出的自保措施,進而使得民間消費急速凍結,所產生的連鎖效益,除了造成經濟問題,也形成嚴重社會問題。也因此,各國紛紛提出振興與刺激景氣方案,擴大內需市場。受到金融風暴影響,國際能源總署(IEA)呼籲各國在提出擴大經濟刺激方案時,應提高用於發展綠色能源的投入,若綠色投資不足,2013年全球將會面臨新的石油危機,油價將重回2008年新高。
然而,油價上揚直接影響的便是交通運輸燃料成本,但目前已被提出應用之再生能源技術項目中,大多數屬於電能應用,只有生質酒精與生質柴油等液態生質燃料,可作為車用替代燃料。因此在油價上漲、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壓力、期望增加自主能源、保存外匯及創造就業等因素之驅動下,降低交通運輸部門對於化石燃料依賴及溫室氣體排放,且兼顧創造新興產業,使得生質燃料成為各國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之重要選項。
根據IEA「2008世界能源展望」報告評估,2007年全球生質燃料用量占運輸燃料比重為1.5%,至2030年預計將達5%,屆時生質酒精市場規模將為生質柴油3.5倍以上(圖1)。根據專業研究機構F.O. Licht公司分析,2008年燃料酒精產量約6,555萬公秉,其中美國產量3,400萬公秉、巴西2,450萬公秉,巴西與美國產量合計占全球89%,預估至2015年生質酒精全球產量將達1.2億公秉,用於車用燃料之比重則將由2006年77%,提升至2015年90%,將近1億公秉,顯示使用生質酒精做為車用替代燃料,已成為重要發展策略。
圖1 全球生質燃料成長預估
任何含有適當量糖類的生質原料或能轉化成糖的物質,例如澱粉與木質纖維生質物,均可作為生產生質酒精的原料,依不同原料來源可區分為糖類、澱粉及木質纖維生質物,其中以糖類與澱粉為原料所生產的生質酒精,稱為第1代生質酒精,以木質纖維生質物為原料,則稱為第2代生質酒精或纖維酒精。目前第1代生質酒精已商業化應用,但因所使用之料源與糧食作物重疊性過高,存在著與人爭糧之爭議;至於第2代生質酒精雖然技術尚未能成熟應用,但由於可利用糧食作物之農業殘留物作為料源,其能源能量產出與二氧化碳減量效果,皆較第1代生質酒精為佳。
因此各國為了掌握前瞻關鍵技術,加速產業商業化應用,皆大量挹注經費投入第2代生質酒精研發,並透過政策獎勵生產。我國則在2007年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SRB會議)、2009全國能源會議,乃至於經濟部正在推動之「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或國科會所成立之「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等,皆已發展利用非糧食作物作為料源之纖維酒精技術,選定為國家科技發展重點。因此本文將從國際纖維酒精發展趨勢、成本評估與關鍵議題探討,評估國內纖維料源之潛能及研發布局,介紹我國纖維酒精技術之發展前景。
纖維酒精、生質能源、能源自給率、稻稈利用、農業廢棄物、碳排減量、前處理技術、國際能源政策、生質技術研發、核研所示範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