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國際新能源情勢下的台灣能源供應政策新思惟
黃釋緯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國際上對能源供應安全的關注最早始於1970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當時的考量是要如何降低對石油輸出國家的依賴。新世紀的能源供應安全除了面臨能源資源的耗竭問題外,環境議題使得能源供應種類,受到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加深了能源供應穩定與多元化的挑戰。我國自產能源有限、能源進口依存度高,就先天條件而言,能源安全度頗為脆弱。一旦遇上天災或運輸發生延遲情況,對整體能源供應系統安全,均可能造成重大影響,嚴重者甚至將威脅國家安全、投資信心或經濟發展。因此,政府積極透過管理策略運用,以導引能源供需之合理運作,在兼顧能源效率及環保安全要求下,確保能源供應之穩定及充足,以支持經濟之需求。
當前能源供應安全策略規劃,已不僅僅是在處理短期的能源供應短缺,能源供應策略所考慮的面向,應由生產面到消費面綜合考量,整個供應體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忽視,為維持穩定與安全的能源供應,短期以確保進口來源穩定,強化能源安全儲備,中長期則應致力於開發替代能源、節約能源與新能源的研發,方可達成穩定又有效率的能源供應。以下由全球的能源發展與我國能源供需現況及其未來規劃,探究在此新能源趨勢下,我國的能源供應策略方向。
全球能源發展趨勢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WEO)」報告,未來20年內,傳統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氣,仍是全球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當前最熱門的再生能源,雖然成長快速,然由於其發電成本與技術效率等因素,在2030年占比仍相當小。另外,核能由於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碳,在再生能源的占比仍小情況下,且其被認為是當前因應溫室氣體減量的有效策略,但是核廢料仍是核能發展上的一大障礙,如何妥善處理核廢料,將是核能發展的關鍵。
(一)現況
IEA回顧1971至2005年這30年間全球能源結構的變化。1973年,全球初級能源供應總量為60.4 億公噸油當量,其中石油占45.0%,天然氣占16.2%,煤炭占24.9%,核能占0.9%,水力占1.8%,生質能(包含可燃燒之可再生物質及農工廢料)占11.1%,其他能源(包括地熱、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占0.1%。而到2005年,全球初級能源供應總量上升到114.4億公噸油當量,其中石油占35.0%,天然氣占20.7%,煤炭占25.3%,核能占6.3%,水力占2.2%,生質能占10%,其他能源占0.5%。
全球能源消費方面,總消費量從1972年的46.1億公噸油當量增長到2006年的108.8公億噸油當量,成長超過130%,消費增長快速的地區分別是亞太、中東、中南美和非洲等經濟發展中地區。其中,能源消費增加最快的是亞太地區,從1973年的15.1公億噸油當量增加到2006年的36.42公億噸油當量,增加了1.4倍,而中國能源消費量又為亞洲之最,由7.1公億噸油當量增加到17公億噸油當量,成長幅度超過兩倍。
(二)預測
IEA在WEO2007的基本情境(Reference Scenario)預測,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各國仍沿襲目前的政策,全球2005~2030年間的初級能源需求將增加55%,年平均成長率為1.8%。能源需求將達到177億公噸油當量,化石燃料仍將是初級能源的主要來源,石油是最重要的單一燃料,儘管它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從35%降到了32%。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將達到1.16億桶/日,比2006年多出3,200萬桶/日(成長37%)。從絕對數量上看,煤炭需求量增幅最大,與近年來的快速成長保持一致。在2005~2030年間煤炭需求量將上升73%,其在能源總需求中的比例也將從25%提高到28%。煤炭使用量成長大多來源於中國和印度。天然氣的比例適度的增加,從21%上升到22%。電力使用量將翻一倍,它在最終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17%上升到22%。
能源轉型、供應安全、再生能源、節能減碳、能源效率、國際合作、碳排放減量、政策調整、潔淨能源、科技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