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二氧化碳捕獲與地質封存管制法規發展思維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二氧化碳捕獲與地質封存管制法規發展思維

冀樹勇、林志英、廖宗聖、高銘志、俞旗文  (2012/11/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1期》

   依據國際能源總(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10年提出之「能源科技願景」中表示,若世界欲達2050年溫室氣體減量之目標,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核能發電、碳捕獲與封(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等科技,將扮演重要之角色。其中,值得注意者,乃一般人較為陌生之碳捕獲與封存科技之貢獻度高19%,高於一般較為熟悉之減碳科技再生能源發(17%)及核(6%)

   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在體認到仰賴既有碳減排方式(例如:提升能源效率與發展再生能源等),未必足以達成減量目標,故八大工業國高峰(G8)便呼籲將淨煤技術納入因應氣候變遷之行動計畫中。在此一呼籲之下,各國亦將此一科技,納入重點研發與能源政策推動方向201112月在南非德爾班舉行的17次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中CCS技術已被納入清潔發展機制減排的項目內,為國際間公認技術可行性最高,能解決迫切的二氧化碳減量壓力。

   雖然CCS之個別技術均已有數十年之商轉經驗,CCS專案要達到產業化,目前還存在著對科技之疑慮、環境風險、資金不足、社會共識和法規認可等諸多的瓶頸待克服,其中除對科技之疑慮外,尤以法規架構對CCS發展影響最為關鍵。先進國家,如美國、歐盟、澳洲與日本等,皆透CCS先導或示範計畫執行過程,同時研CCS法規架構,以排CCS發展障礙。因此在發CCS過程中,迫切需要從國際、國家和產業的誘因與管制的角度,CCS專案的法規層次、技術規範、減量效益評估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以加CCS技術發展及其在全球的認同與產業化。為協CCS科技發展與科技之應用,法規體系與管制架構之建構被賦予重責大任。例如:IEA之重要文件中,將「建立法律與管制之架構」列為發CCS科技之八大建議方針之一。政府高階層級之溝通平台:「碳封存領導論壇(Carbon Sequestration Leadership Forum, CSLF),亦將法規體制之發展,列為重要之方向。國際能源總署也建立針CCS之法規「模範管制架構(Model Regulatory Framework),供世界各國在制CCS法規之參考。在此一發展趨勢下,世界各國與區域組織紛紛研CCS立法草案,或推CCS發展相關之立法。

 

國際發展趨勢

   對於低碳科技的引進,世界先進國家的立法往往以「管制、誘因」雙管齊下的方法進行。此種管制、誘因並行的方式,也為歐盟CCS指令IEA模範管制架構所強調,期能創造有效市場機制之立法目標。

   歐盟委員會(EC)為加強CCS實施的管理,20081月公布了二氧化碳封存指令草案,並2009年制CCS指令CCS指令主要根IPCC GHG指導綱要與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保護公(OSPAR)之內容OSPAR公約是以「區域性協定」之方式,保護北海及部分的大西洋與北極海域之東北大西洋區域之海洋環境OSPAR委員會正式20076月修正既OSPAR公約之內容,准許「海床下CO2儲存槽(geological formations under the seabed)之發展;為避免潛在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採行另一決定,禁止將二氧化碳放置在「水層(water-column)及海床(on the seabed)。此外,為規範碳儲槽及避免二氧化碳汙染海洋環境OSPAR委員會亦採取配套措施:首先採取措施,希望確保二氧化碳流在海底儲槽之環境安全性,例如要求碳儲存處理過程中不可混入其他廢棄物,且明確指出二氧化碳需永久保留在海底地質結構中;其次,針CCS活動OSPAR委員會特頒布「風險評估及管理準則(OSPAR Guidelines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at activity)。以上之規劃方向,影響歐CCS指令之立法,例如:禁止水層儲碳。

   國際能源總署(IEA)亦針CCS之法規2010年建立「模範管制架構(Model Regulatory Framework),供世界各國在制CCS法規之參考。世界各國與區域組織亦紛紛研CCS立法草案或推CCS發展相關之立法:草案方面,如美國肯塔基州之碳捕獲與封存法草(HB 213 (2010));已通過之立法部分,如歐2009CCS指令、英20082010年能源法、加拿2009年碳捕獲與封存贊助法等。

   CCS之應用法規,看似僅涉及前述國內法(或區域法),實則國際法之重要性亦不容忽視,甚至扮演先行者之角色。若相關國際公約之規範不夠明確,或者根本禁CCS發展,則各國進一步形成國內法之空間,自然遭到大幅限縮。故於前G8高峰會之呼籲後,各國紛紛率先研析當前國際法(聯合國海洋公約、國際環境法相關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下發CCS之容許性,並進一步消弭發CCS之管制障礙,明確管制措施。例如:國際海事組(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2007年修正倫敦議定書,CCS之發展考量納入,採取有條件允許二氧化碳海拋之途徑,並進一步建立風險評估與管制之架構。

碳捕獲與封存CCS法規減碳政策溫室氣體法案能源轉型示範計畫國際法規碳交易市場環境監管政策誘因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