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新南向.新市場(一)東協經濟共同體與台灣再出發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新南向.新市場(一)東協經濟共同體與台灣再出發

范玫宜  (2017/0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2期》

   劍橋東南亞史》總結的東南亞地區是個被人們傳說成一片擁有無限財富的土地,16世紀19世紀幾乎全世界貿易都受其輸出起伏的影響,但現代東南亞的國際作用卻沒有受到如此重視(1 

 

全球產業布局下的台灣與東協

   近年國際局勢的快速變遷,世界各國為了經濟發展,提高金流、物流、人流及知識流,為確保雙邊或多邊的貿易總值,組成區域聯盟、消除內部流動障礙成為主流。東南亞國家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經濟快速發展,與放緩成長腳步的已開發國家相比,東南亞國家其民眾消費能力大幅提升,並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擴大其市場優勢。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以下簡稱東協)是1967年成立,創始成員國分別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後來增加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共由十個國家組成,以非正式、包容、共識、協商與不干涉內政的運作模式彼此互動著(2),並以輪流主政的方式,透過各種大大小小會議的場合相互聯絡,是集合諸國家政府性的國際組織,為一個有共同願景的經濟主體1992年簽署「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將大量產品納入關稅減讓的範疇,打破國與國之間關稅壁壘,也致力消除非關稅障礙、數量限制及其他可能影響跨境貿易的措施。

   東協持續加強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聯繫,甚至積極和歐洲國家發展合作夥伴關係。20151230成立了東協經濟共同(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納AEC架構中,朝區域單一市場的目標邁進。國際貨幣基金組(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2017年的東協經濟GDP成長率將持續攀升5%,經濟學人資訊中(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也預測東協2017~2022年成長均值將達5.6%。現在的東協已不同以往,成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第四大貿易體,也是全球吸引外人投資第一大區域。

   而台灣是以對外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由於貿易依存度高,任何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化,隨時影響到國內經濟發展。依據海關統計,目前東協為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從島國經濟發展而言,過去台商在亞太區域經貿布局,是以加工貨品貿易及投資形態為主體,追求低價生產、單向貿易為目標,儘管東南亞國家語言紛雜、文化背景不同,但仍是台灣近年來重要的貿易夥伴及投資地區。

1990年代的台灣經濟,隨政府「南向政策」到東南亞各國發展,可以發現台灣工廠開始遷移至東南亞,除了與當地華人聯絡,創造當地就業機會,台商頻繁的往返,工廠裡也有台灣派駐在東南亞工廠的勞工。同時,國內則引進外籍勞工,據勞動部統計,台灣有619,000名移工(3),若再加上新住民、第二代幾乎占全台人口總數3%,可以說台灣與東協各國的互動,藉由經貿交流達到了人口的移動與互換。

   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台商很早就開始赴海外投資做產業布局,多以降低生產成本為考量,將東南亞當成代工基地。隨著東協的經濟飛揚,東南亞的基礎建設、教育事業、電子資通訊、金融服務需求興起,是台灣在東南亞地區外貿再次發展的契機。因為台灣不論在產業技術或商業模式的發展,皆具有地緣及專業知識上的優勢地位。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潮流下,「新南向政策」的提出,使得擴大市場行銷觀念更形重要。現在政府親自扮演領頭羊的角色,跳脫以往僅鼓勵國內廠商自行前往東南亞投資設廠,除了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繁榮,幫助提升台灣與東協國家的實質關係,也有著以人為核心的概念,從單向貿易思考模式到注重雙向交流的新思維,希望讓企業不再單打獨鬥,由政府引導企業形成集體力量前進東協發展,帶動國家競爭力的發展。

東協經濟共同體新南向政策區域經濟整合台商投資雙向交流產業鏈結FTA談判人才培育外館優化數位貿易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