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由國家建設計畫的原則看前瞻軌道建設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1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2期》
前瞻軌道建設不符國家計畫原則
前瞻計畫的軌道建設引發社會很多批評,政府和一些人士也強力辯護,如今法案和預算已通過,這項爭議就像台灣其他很多爭議一樣未再受注意。本文擬詳談這次的幾個爭議,留下紀錄供後人參考,以免下次有類似問題時再重新來一次仍然沒有結論的爭議,並再犯類似的錯誤。本文將分四部分討論前瞻軌道建設相關的計畫原則,即國家發展願景的擬定、產業發展的競爭力考量、硬體建設和軟體制度的替代、以及政策優先順序的選擇。
以軌道網為主的交通願景已須依新技術調整
前瞻計畫有大量軌道建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想以軌道作為台灣交通的主力,這是國家發展願景的選擇。2016年12月22日國發會表示,政府正在研議全台軌道網。2017年5月14日交通部長賀陳旦說:「未來台灣公共運輸會是以軌道為主……」,一改過去以公路為主的型態,「當公共運輸相當便利時,就會開始思考管制私人交通工具」。這種建設軌道網為主要公共運輸系統的願景是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曾喜歡的,前瞻計畫中有幾項軌道建設也是筆者所建議的。但基於近年汽車技術的進步,軌道網的願景目前應該重新評估,有些軌道建設項目基於觀光和當地交通需求仍可以做,但有些則該暫緩,而等新技術發展較為確定之後,再決定軌道建設要做到什麼程度或範圍(陳博志,2017)。
在可預見的將來,軌道和公路運輸應該仍會並存而分工,這項分工的分割點,也就是兩者要分別負責哪一部分的交通運輸,是決定於兩者的相對成本及方便性。汽車和公路運輸近年的技術發展並不會讓軌道運輸失去其必要性,但軌道和公路運輸的分割點將會改變,有些以十年前的技術來看該用軌道的運輸,現在和未來將變成用公路或汽車較為有利,所以依以前之觀念認為該有的一些軌道建設,可能應暫緩以待新技術更確定後再決定。
電動、自駕和共享技術降低了軌道運輸的競爭力及必要性
軌道和公路相比主要的好處是可以運送大量旅客或貨物,而其缺點則是要有大規模的投資,且路線固定而不能遍及各處,使用人數不足時不只每人成本很高,甚至會因車次稀少而更少人願意利用,導致形成更不方便及成本更高的惡性循環。公路雖可較具靈活性且可服務更廣的面,而不僅限於少數的路線,但能源消耗和汙染較高,人力的耗用甚至事故也較多。兩者這樣的差別自然造成往來人數很多的兩點之間該用軌道,往來人數較少的地區則用公路或汽車這種分工,其分割點主要就決定於兩種方法的成本和方便性。而近年來電動車、自駕車,以及汽車共享平台如UBER的發展,使運用汽車的相關成本大幅下降而方便性上升,因此軌道和汽車分工的分割點極可能會移向使用較少軌道的方向。所以我們對全國交通網的願景也該改變,而不宜急著做大量的軌道建設。
電動車的發展降低了汽車耗油、空氣汙染及產生噪音缺點。自駕車的發展降低了使用司機的成本、司機等待乘客的成本,以及自己駕車的精神和體力消耗。共享平台則可提高每車乘載人數,並可降低空車行駛及汽車閒置的能源、人力和其他資源之浪費。使用汽車的成本將降低甚多,人們也比以前更容易快速得到汽車的服務,所以有些原先以軌道從事公共運輸較有利的路線,可能變成以汽車運輸較為有利。由於這種改變,我們應改變以前的交通發展願景,而減少和暫緩某一些軌道建設的計畫。交通部若瞭解這種道理,面對人們對軌道建設的批評時就不會反嗆說:「難道台北市有了UBER,就不要捷運?」 (見2017年6月14日經濟日報專訪)。其實批評軌道建設的人似乎都不反對台北市的捷運,是某些運量不會很大的地區是否要軌道建設,才是合理願景和問題的重點。
前瞻計畫、軌道運輸、電動車、自駕技術、共享運輸、產業競爭力、基礎建設、政府投資、政策優先順序、經濟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