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國際能源情勢發展對我國能源供應安全之影響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國際能源情勢發展對我國能源供應安全之影響

何玉麗  (2006/10/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0期》

我國能源資源缺乏,使用之能源大都仰賴進口,94年全年而言98.13%由國外支應。就結構比來看,煤、石油及液化天然氣,分別31.96%51.23%7.61%,以石油所占比重最高。由於我國為獨立海島國家,加上通常可以藉由管線輸送之石油或液化天然氣,其供應地區遠在中東或東南亞,因此管線的鋪設對我國而言可說是遙不可及的措施,海上運輸成為我國在國際間運送能源的唯一管道。受礦藏不足、海上運輸耗費時日及恐怖攻擊事件層出不窮等因素影響,能源穩定供應倍受各界關注。

「所謂能源供應安全,係指在特定時間及需求水準下,如何達成能源供應之可靠性、穩定性及效率性的目標。其中,可靠性係指能源供應水準(數量及結構)能滿足最低需求水準;穩定性係指能源供應波動(幅度及頻率)能維持最小變化幅度;效率性係指能源供應效率符合最大經濟效率之目標。能源安全目標,必須透過多項措施構面的進行,包括能源來源、供應設施、產銷供應鏈、訂價機制等的相互配合方能達成」(注)。由此可見,與能源來源、產銷供應鏈等週邊設施、訂價機制等有關之國際情勢,皆成為本文探討之焦點。

1992年「亞洲石油溢價」問題浮現以來,亞洲最大石油進口國日本即開始積極倡導「產銷對話」。因無法順利達成共識,轉而提倡「區域能源合作」。藉由能源來源多元化,期能對中東產油國之油價產生制衡作用,進而解除「亞洲石油溢價」問題。目前「區域能源合作」在亞洲地區正如火如荼展開當中,這對地處亞洲的能源進口國(含我國)而言,在未來能源進口來源方面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其動態值得關心。

20052月因為京都議定書生效,對二氧化碳排放管制約定正式啟動,致使議定書簽署國家及附件國家,積極引進淨潔能源或思考開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之新技術。其後,為避免二氧化碳排放管制影響經濟發展,國際間遂有新的組織成立及新的行動計畫出現,尤20057月的「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夥伴」及G8高峰會氣候變遷議題對話」之動態最受矚目。能源潔淨技術發展,將影響一國能源配比,因此其動向不容忽視。

另外一項值得密切注意的是2004年以來的油價走勢,雖然不是一路走堅,但整體趨勢明顯呈現向上揚升的局面,意味著高油價時代的來臨。此波油價的上漲,除了少部分的產油國氣候因素、政治干擾與罷工事件,致使供給面產量減少之外,全球性需求轉殷是主要且根本的原因所在。面臨原油供不應求,積極思考解決方案,將是目前刻不容緩的課題,因此值得探討。

綜合以上所述,區域能源合作、後京都時期能源環境議題,以及高油價局勢,都將對我國能源供應安全造成影響,因此本文將以這三項國際能源情勢為分析焦點,分別從目前現況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或影響進行觀察。

能源供應安全非核家園高油價時代區域能源合作東北亞能源再生能源潔淨能源技術能源多元化能源外交台灣能源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