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台灣減碳卡關了?揭開碳捕捉及封存(CCS)市場「誰也不敢先動」的僵局

 

洞察觀點

 

台灣減碳卡關了?揭開碳捕捉及封存(CCS)市場「誰也不敢先動」的僵局

副研究員王偉鴻  (2025/10/21)    《永續學院編輯室》

 

歐盟碳關稅逼近,國外客戶減碳要求鋪天蓋地,您是否正考慮砸下數億美元投資碳捕捉設備?但請先等等,本文先揭露一個核心問題:誰也不敢先動的台灣CCS市場「協調失靈」。您不敢先建捕捉設備,因為不知碳要送哪封存;封存場開發商也不敢投資,因為沒有您的15-20年長約就拿不到融資。

破局關鍵在於政府須從協調者變身「市場塑造者」,這場僵局無法靠市場或單純調高碳費解決。政府必須積極介入建立完整政策框架,針對CCS價值鏈-從碳捕捉、運輸到封存-進行「端到端」的風險拆解與化解。具體而言,政府需為各關鍵節點提供差異化的風險分擔機制,為數十億美元、回收期數十年的CCS專案創造收入可確定性才能吸引銀行融資與長期私人資本進場。

一個讓所有人都動彈不得的僵局

如果您是碳排大戶的企業決策者現在面臨一個兩難:歐盟碳關稅(CBAM)即將上路,客戶要求您減碳但投資一套碳捕捉設備要花數億美元。問題來了:這些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要送去哪裡封存?沒有人能給您答案。

這就是台灣碳捕捉及封存市場(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指捕捉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並封存於地底的技術)正面臨的「雞生蛋、蛋生雞」困局。簡單來說,企業在想:「沒有封存場,我為什麼要先蓋捕捉設備?」封存場開發商也在想:「沒有企業承諾使用,我為什麼要先投資封存場?」結果就是大家都在等別人先動誰也不敢冒險,整個市場完全停滯。


什麼是「協調失靈」?一場沒有人敢當領頭羊的僵局

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協調失靈」(Coordination Failure)。這就像是一群人被困在電梯裡,大家都知道只要一起用力推門就能出去,但沒有人願意當第一個出力的人,因為萬一其他人不跟進,自己就白費力氣了。

在台灣CCS市場,這個僵局更加棘手。因為「單獨第一個行動」的企業,不只是白費力氣更可能血本無歸。舉例來說,如果您率先投資建置碳捕捉設備,卻發現未來20至30年找不到穩定又安全的封存場址,這套價值數億美元的設備就會變成閒置資產,就像蓋了一座沒有聯外道路的工廠,產品根本送不出去。

接下來本文將帶您探討,為什麼企業和封存場開發商會陷入這種互相觀望的困境。


高碳排企業的投資兩難 沒有目的地的昂貴旅程

站在中鋼、台泥這些高碳排企業的角度,投資碳捕捉設備是一筆極其昂貴的賭注。碳捕捉是整個CCS價值鏈中成本最高的環節,通常佔CCS專案總成本的60%至80%。更麻煩的是,捕捉成本會因「排放源的二氧化碳濃度」而有天壤之別。

對於水泥和鋼鐵這類二氧化碳濃度相對稀薄的產業,捕獲成本尤其高昂。根據國際研究估算,水泥業的捕獲成本約在每噸二氧化碳19至205美元之間;鋼鐵業約為每噸8至133美元。這些成本遠高於目前全球大多數碳市場的價格,意味著在沒有強力政府補貼或極高碳價的情況下,投資捕獲設備本身在經濟上並不可行。

台泥規劃的花蓮和平廠捕獲專案預計2027年完工,年捕獲量約3,000噸。但問題來了:這些捕獲的二氧化碳要送到哪裡封存?在無法確保未來20至30年有穩定、可靠且成本可控的碳運輸與封存服務的情況下,沒有一個理性的企業決策者敢批准這項投資。

更麻煩的是,現有的小型碳封存示範專案規模都太小。台泥和平廠年捕獲量約3,000噸,另一個工研院與企業合作的系統年捕獲8,000噸,這些封存規模遠不足以支撐一個具備商業效益的大型封存場開發。這就像開一家每天只賣十碗麵的麵店,固定成本攤下來每碗麵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根本無法維持營運。

歐盟碳關稅全球供應鏈供應鏈脫碳協調失靈淨零排放碳定價碳捕捉及封存碳捕獲及封存碳捕存碳封存碳邊境調整機制高碳排產業碳封存法規碳洩漏碳差價合約專案融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