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創新條例》看新創融資困局:新創要的不是「天使的錢」 而是「企業的訂單與供應鏈」
副研究員王偉鴻 (2025/10/22) 《永續學院編輯室》

今年五月《產業創新條例》修法大幅降低投資門檻-創投基金從3億降至1.5億、天使投資從100萬降至50萬,這看似為台灣新創企業打開資金活水。但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和OECD實證報告數據卻揭露驚人真相:稅務優惠確實讓創投投資量增加,但新創的IPO、專利及就業等「實質成果」幾乎沒顯著成長。
問題核心本文認為應是台灣新創缺的不是錢,而是「進入供應鏈的門票」。本文提出三項具體修法建議:增設企業策略投資稅務優惠、延長深科技新創年限至8-10年、建立國家級策略科技基金。對企業經營者而言,這不只是法規及政策解讀,更是掌握「智慧資本」時代的企業策略布局,當您的競爭對手開始用「供應鏈+資本」雙引擎培育新創企業時,您準備好了嗎?
從「給錢」到「給機會」 台灣新創生態系的典範轉移正在發生。
解析2025年《產業創新條例》修法的機會與侷限
政府出手 但錢真的是新創最缺的嗎?
2025年,台灣政府對《產業創新條例》進行關鍵修正,修法目標很明確:讓更多資金流入新創企業。這次修法主要動兩個條文-第23條之1針對創投基金,第23條之2針對天使投資人(指投資早期新創的個人投資者)。
簡單來說 這次產創條例修法 政府做三件事:
1.降低創投基金門檻:原本要3億元才能成立享有稅務優惠的創投基金,現在只要1.5億元就可以(第23條之1)
2.降低天使投資門檻:個人投資新創的最低金額從100萬元降到50萬元(第23條之2)
3.放寬新創定義:合格的新創公司年限從「成立未滿2年」延長到「未滿5年」,重點產業的投資抵稅額度也從300萬提高到500萬元
這些改變看起來很誘人-因為門檻降低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新創應該更容易拿到錢吧?
但如果您是一家從工研院技轉出來的半導體材料新創,或是開發新藥的生技公司,您真正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一筆錢」。您需要的是能進入台積電實驗室測試晶片的機會、需要有經驗的業界導師指導您如何打入全球供應鏈、需要大型藥廠的臨床試驗合作。這些資源光靠降低投資門檻是拿不到的。
接下來本文將探討,為什麼國際研究顯示「單純給稅務優惠」的效果有限,以及台灣可以如何借鏡全球成功經驗。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企業創投(CVC)、創投(VC)、稅務激勵、產業創新條例、產創條例、智慧資本、新創融資、深科技新創、法人新創、天使投資人、機構投資人、策略性有限合夥人、新創併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