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與臺灣如何邁向淨零排放的永續未來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07/07) 《永續學院編輯室》

全球淨零浪潮來勢洶洶
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日益升高,「淨零排放」已從環境倡議變成國際政策的核心。自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超過140國宣示淨零目標,期程多半落在2050年,涵蓋85%以上的全球碳排放與GDP。2022年俄烏戰爭,全球能源市場劇烈波動,再一次顯示對化石燃料的嚴重依賴,促使各國加速布局再生能源與能源自主能力。
歐盟、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紛紛立法強化氣候治理,並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稅、碳費、碳交易等制度,將碳定價轉化為經貿流程的一環,儼然建構出全新的貿易競爭規則。亞洲新興經濟體如韓國、新加坡也積極佈局碳交易所、綠色金融與創新技術,無不期待在轉型浪潮中占據關鍵地位。
淨零不是「零排放」,而是平衡思維
淨零排放(Net Zero)不等於不排碳,而是在特定時間點之前(如2050年),最大程度的減少人為碳排,而剩餘的部分則透過碳捕捉、自然碳匯等方式抵銷,使排放與移除達成一個平衡點。這是一種整體減量與補償並進的系統性思維,也代表一場能源、產業、社會與生活全方位的深度轉型。
為因應淨零挑戰,許多國家已從單一部門減碳,進化為多元面向的戰略布局:再生能源擴張、氫能技術、電動運具、資源循環、智慧電網、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形成一張系統性的轉型藍圖。
台灣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作為能源進口依賴度高(2023年高達96.7%)、碳排密度大的島嶼經濟體,面對全球淨零趨勢的壓力尤為沉重。根據我國2023年CO₂排放結構,能源部門就占了高達70.51%的比重,其中電力部門更是減碳的主要戰場。此外,製造業也是排碳大戶,對於產業結構與技術更新也是壓力山大。
然而挑戰背後蘊藏契機。再生能源發展將有助降低進口依賴,強化電網韌性與儲能佈建,則有助於系統穩定與電力自主。產業升級不僅能降低碳足跡,也能創造新的出口競爭力,如中鋼推動「鋼化聯產」,嘗試將廢氣轉製石化原料,開啟碳循環的全新模式。新興碳服務產業(如碳盤查、碳中和認證、永續顧問)也正快速崛起,提供企業轉型助力,創造就業與創新動能。
政策布局:四大轉型、兩大支柱、十二項戰略
不論是能源轉型,甚或是淨零轉型,政府行動都是洞見觀瞻。近年我國針對淨零轉型進行了系統性佈局,並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碳定價機制與碳費制度,以強化企業的減碳誘因。同時,也建構「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治理支柱,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面向以落實各項政策。
具體而言,政府提出「2050淨零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以達成淨零目標的技術與制度路徑:
1、風電/光電:擴大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發展,強化能源自主。
2、氫能發展:打造氫能供應鏈,投資去碳燃氫與電解產氫技術。
3、前瞻能源:投入地熱、生質能、海洋能等新興能源研發。
4、電網與儲能:建構數位電網與高效儲能系統,強化穩定供電。
5、節能提效:在工業、住商、交通全面落實節能措施。
6、碳捕捉與利用(CCUS):推動示範場域與應用鏈結。
7、運輸淨零化:公共運輸與私人車輛同步電動化。
8、資源循環:建立零廢棄體系與綠色設計制度。
9、自然碳匯:透過森林、土壤、海洋增加碳吸存潛力。
10、淨零綠生活:推動全民減碳行動與綠色消費。
11、綠色金融:以資金引導企業投入永續經濟。
12、公正轉型:確保轉型過程中兼顧弱勢、保障就業、促進對話。
台灣如何搶佔淨零轉型的先機?
淨零不再是環保議題,而是全球經貿、產業、技術競爭的新戰場。對台灣而言,誰能率先完成低碳轉型,誰就能在未來出口規則(如碳邊境稅)下保持競爭力;誰能掌握新興減碳技術與綠色金融,誰就能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
此外,淨零轉型也是產業升級的催化劑。高耗能產業須擁抱數位化與節能製程;中小企業可透過政府補助、產學研平台(如台經院推動之「NZTD中小企業淨零診斷服務」)獲得協助;而年輕人更可投入永續設計、碳管理等新職種,開創綠色職涯。
從能源轉型走向淨零轉型:一條必然無悔之路
在此轉型關鍵時刻,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年關注能源與永續議題,集結專業研究與政策建議,出版《從能源轉型走向淨零轉型:一條必然無悔之路》一書,從氣候法制、能源科技、產業案例、國際趨勢、公正轉型等多重面向,深入剖析我國邁向2050淨零的關鍵議題與政策工具,並以專業、實證為本的方式,提供各界參考。
不論是企業經營者、政策制定者、產學研人員,抑或是對永續轉型感興趣的社會大眾,本書皆可作為掌握轉型脈動、擬定行動方案的必備參考。未來的淨零之路雖困難重重,但只要方向正確、步伐穩健,終將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必然無悔之路」。
 |
【立即訂購】
新書售價420元,優惠價350元。
8/31日前訂購還有好書贈禮,限額30名! |
能源轉型、淨零排放、CCUS、再生能源、氫能技術、公正轉型、碳中和、綠色金融、碳盤查服務、離岸風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