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全球與臺灣如何邁向淨零排放的永續未來

 

洞察觀點

 

全球與臺灣如何邁向淨零排放的永續未來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07/07)    《永續學院編輯室》


 

全球淨零浪潮來勢洶洶

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日益升高,「淨零排放」已從環境倡議變成國際政策的核心。自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超過140國宣示淨零目標,期程多半落在2050年,涵蓋85%以上的全球碳排放與GDP。2022年俄烏戰爭,全球能源市場劇烈波動,再一次顯示對化石燃料的嚴重依賴,促使各國加速布局再生能源與能源自主能力。

歐盟、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紛紛立法強化氣候治理,並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稅、碳費、碳交易等制度,將碳定價轉化為經貿流程的一環,儼然建構出全新的貿易競爭規則。亞洲新興經濟體如韓國、新加坡也積極佈局碳交易所、綠色金融與創新技術,無不期待在轉型浪潮中占據關鍵地位。


淨零不是「零排放」,而是平衡思維

淨零排放(Net Zero)不等於不排碳,而是在特定時間點之前(如2050年),最大程度的減少人為碳排,而剩餘的部分則透過碳捕捉、自然碳匯等方式抵銷,使排放與移除達成一個平衡點。這是一種整體減量與補償並進的系統性思維,也代表一場能源、產業、社會與生活全方位的深度轉型。

為因應淨零挑戰,許多國家已從單一部門減碳,進化為多元面向的戰略布局:再生能源擴張、氫能技術、電動運具、資源循環、智慧電網、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形成一張系統性的轉型藍圖。


台灣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作為能源進口依賴度高(2023年高達96.7%)、碳排密度大的島嶼經濟體,面對全球淨零趨勢的壓力尤為沉重。根據我國2023年CO₂排放結構,能源部門就占了高達70.51%的比重,其中電力部門更是減碳的主要戰場。此外,製造業也是排碳大戶,對於產業結構與技術更新也是壓力山大。

然而挑戰背後蘊藏契機。再生能源發展將有助降低進口依賴,強化電網韌性與儲能佈建,則有助於系統穩定與電力自主。產業升級不僅能降低碳足跡,也能創造新的出口競爭力,如中鋼推動「鋼化聯產」,嘗試將廢氣轉製石化原料,開啟碳循環的全新模式。新興碳服務產業(如碳盤查、碳中和認證、永續顧問)也正快速崛起,提供企業轉型助力,創造就業與創新動能。

 

【立即訂購】

能源轉型淨零排放CCUS再生能源氫能技術公正轉型碳中和綠色金融碳盤查服務離岸風電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