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也能零碳?能源轉型的「中繼投手」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7/30) 《永續學院編輯室》

當各國積極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努力時,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浮現:台灣還在燒天然氣,這樣怎能實現零碳排?答案不是「拋棄它」,而是「重新定義它」。
天然氣,正逐漸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過渡橋梁,甚至可能變身為未來供綠色應鏈的一環。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能源政策的技術環節,更是能源結構重塑的關鍵,參與或觀望,都將決定下一個十年的成本與競爭力。
重點摘要
-
天然氣是能源轉型最佳的過渡橋梁——透過碳捕捉(CCUS)、藍氫製造、碳中和天然氣及合成天然氣等技術,讓傳統天然氣逐步邁向淨零。
- 未來天然氣供應鏈將轉為循環平台——再生能源多餘電力可轉為氫與合成氣,燃燒後的碳再進入下一輪合成,形成電、氫、氣相互轉換的閉環系統。
- 台灣的轉機在於技術導入與應用布局——中油已進口碳中和天然氣,但長遠來看仍須依靠技術創新,分階段導入至電廠、工業鍋爐與民生用氣,逐步建構在地的氣體能源循環體系。
從燃燒到循環:天然氣的淨零之路
天然氣過去被視為比燃煤、燃油潔淨的替代方案,其排碳量約為燃煤的一半。但要走向淨零,減半遠遠不夠。關鍵在於四項技術轉折:
- 碳捕捉技術(CCUS):將燃燒後的二氧化碳蒐集起來,不讓它進入大氣中。技術已進入商轉,但成本仍非常高。
- 藍氫製造:透過「燃燒前捕捉」,從天然氣中提取氫氣並捕捉碳排,形成新的低碳燃料鏈。
- 碳中和天然氣(CNG):靠購買碳權來抵銷排碳,目前來源仍有限,且價格不斷上揚。
- 合成天然氣(綠甲烷):以再生能源轉電為氫,結合捕捉的CO₂,再製成可用的天然氣,打造循環能源。
其中,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等國已進入小型示範階段,例如日本大阪瓦斯正推動高效率電解與合成技術,期望能突破供應規模與成本的瓶頸。

大阪瓦斯(Osaka Gas)在大阪世博(Expo 2025)場地進行的甲烷化(Methanation)示範流程。圖中清楚標示再生能源產生的氫氣、來自廚餘的沼氣以及空氣中的CO₂,通過電解水、混合重組生成「合成天然氣」供應現有瓦斯管網使用 ,打造一條可循環的能源鏈。圖片來源:Japan Forward Association 網站。
天然氣轉型、碳捕捉技術、合成天然氣、藍氫製造、能源循環、碳中和LNG、能源儲存策略、碳權成本、氫能應用、企業淨零戰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