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40年沉默的「核按鈕」!一次看懂《拜杜法案》介入權,為何正動搖美國創新系統的信任基礎?
副研究員王偉鴻 (2025/08/11) 《永續學院編輯室》

2025年8月8日一封來自美國商務部的信函如同一顆震撼彈,投向美國學術界的寧靜殿堂。收信人是哈佛大學校長,寄信人是川普政府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信中內容並非尋常的政策溝通,而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威脅:美國政府正考慮動用一項沉睡四十多年的法律權利,強制「介入」甚至收回哈佛大學因聯邦政府資助研究而產生的,價值數億美元的專利權。
這場突如其來的專利權攻勢,不僅是川普政府與頂尖學府之間持續衝突的升級版,更引發一個深刻爭議:一項在鼓勵創新的法律,是否正在被扭曲為政治報復的工具?這場風暴的核心不僅關乎哈佛的命運,更觸及美國創新系統的根本信任。
四十多年來,美國政府從未真正動用過的「介入權」(March-in Rights),為何在此刻成為一把懸在所有研究機構頭上的利劍?本文帶您深入瞭解啟動《拜杜法案》「介入權」的四把鑰匙,看懂這場法律威脅背後,失控的政治權力如何侵蝕創新的遊戲規則,川普背後真正在打的算盤究竟為何。
川普打出《拜杜法案》這張牌,是一次精心計算的、以小博大的非對稱打擊,他並不需要在法庭上贏得專利,僅憑威脅本身,就足以在意識形態、財務、政治動員等層面獲得巨大利益。因此,這不是一場關於專利的法律訴訟,而是一場以專利為武器的政治圍剿。
《拜杜法案》的誕生與初衷
要理解這場風暴的核心,必須先認識一部在1980年頒布徹底改變美國創新版圖的法律——《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在它誕生之前,由聯邦政府出資的研究,其產生的任何發明專利權都歸屬於政府。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後果卻是災難性的:超過九成的專利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政府不擅長商業化,企業也缺乏誘因去投資一項不屬於自己的技術。簡單來說,這就像是國家出錢資助農夫種田,卻規定所有果實都必須上繳國庫,結果導致大量水果無人採摘而爛在農田裡。於是《拜杜法案》應運而生,它將專利所有權下放給執行研究的大學並激勵產學合作的熱情。
川普、哈佛 (Harvard)、拜杜法案 (Bayh-Dole Act)、介入權 (March-in Rights)、專利戰爭 (Patent War)、專利授權(Patent License)、創新系統(Innovation System)、美國製造、技術移轉、學術自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