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新創產業生態系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4/05/29) 《永續學院編輯室》
近幾年,可能因矽谷成功創業案例,如Facebook、Google,讓全世界許多國家制定各種政策來扶植新創。
矽谷除了政策的協助外,多年的運作下,本身已自然形成一套「生產」公司的系統,稱之為「新創生態系」。成員主要包括學校、學生、各類投資者、企業、 會計師事務所、律師、銀行及各類顧問公司。這些成員在公司的發展階段,都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若把公司當成一個有生命的主體,公司的一生可以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產品點子到公司成立,第二階段是能耐建構到損益平衡,第三階段是損益平衡到上市,第四階段為上市後的永續經營階段。一般新創的定義為成立5年之內,在此本文定義為上市前。
過去的創業者主要有兩類,一是資深的從業人員創業,在原公司習得技術、培養人脈及熟悉業界的運作流程後,才出來創業。第二是兄弟分家,沒有繼承家業的兒子,只好到其它的地區重啟爐灶,開始新事業。這兩類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於產品、通路及公司管理都有相當的熟悉度、且有一定的資源。所以公司成立後的持續經營,若不是人為或無可抗力的外在因素,不太容易走向關門。
目前全國各大學都在推展創新創業,所以每年都產生很多創業點子跟新創公司。這些創業主體並沒有過去創業者在前公司習得的各種「技能」。在這情況下,這些創業主體如何從第一階段走到第三階段?
因此,一個精心安排的新創生態系是必要的。新創生態系在這三階段有不同的主體提供不同功能,以下逐一說明。
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新創家、新創團隊、創業趨勢、研發能力、募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