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跨域合作與擘劃未來:以產銷協作為導向之農業AI發展模式
鄭勝耀(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9/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9期》
我國農業處於轉型關鍵期,運用與導入AI技術不僅是提升產業競爭力之重要途徑,亦為實現永續農業之關鍵步驟。為加速農業AI之實際運用與長遠發展,可借鏡與我國同屬資源有限且地狹人稠之以色列及日本,其已於推動農業AI上展現「技術創新」與「產業整合」兩種關鍵模式。建議我國應由政府策略端統籌協調,以跨領域合作與創新科技研發為核心動力,串聯科技研發端、農業生產端及行銷推廣端,建立以實際需求為導向之AI農食產業鏈。
全球氣候異常現象日益加劇,導致農業生產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同時多數已開發國家亦承受勞力短缺壓力,如何提升作物產能已成為全球農業政策與技術發展關鍵課題。近年智慧農業技術逐漸受到重視,不僅有助於提升農業生產潛力,亦為永續與韌性之農業系統提供嶄新契機,並已於實務應用展現良效。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之萌芽,可進一步強化農業數據之整合與分析效率,為既有生產模式注入更高層次決策能力。本文舉以色列與日本為例,針對研發與應用AI進行初探,以供我國農業推行AI時預先制定合宜之策略。
智慧科技推動農業轉型之考驗
智慧農業隨著全球定位與地理資訊系統、物聯網、區塊鏈、資通訊科技及大數據等技術之發展與結合而誕生,協助收集農業生產所需資訊,惟上述技術側重於資料取得階段,真正決策仍由栽培管理者制定;而應用AI相關技術則可以演算法分析數據間共同性、地域性及趨勢性,作為栽培管理者規劃生產策略之可靠依據。若能搭配自動化農業機械協助執行作業,將可減輕勞力負擔與提升經營管理效能。綜上所述,於農業科技化三個關鍵步驟中,AI扮演承上啟下之樞紐角色,向上銜接資料感測與蒐集以強化資訊整合及判讀能力;向下串聯自動化設備以驅動其依據決策執行作業。故AI不僅可提升農事決策效率與準確性,更促成農業從「資訊感知」至「智能行動」之躍進(圖1)。
人工智慧、非對稱垂直策略聯盟、智慧農食供應鏈、跨域合作、農業資料平台、數據驅動決策、前瞻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