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全球農業AI政策推展:國際策略借鏡與台灣轉型布局
陳俞瑾(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9/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9期》
農業領域之AI應用正迅速擴展,觀察大規模且商業化國家(美國、巴西)與小規模且勞力密集國家(我國、印度)之農業政策,美國聚焦出口並建構以大數據為本之農業生產,巴西強調國際競爭力與技術自主性,印度推動低成本AI工具以縮小農村數位落差,台灣則在智慧農業基礎上發展生成式AI並進行場域實證。各國雖於制度基礎與資源條件上有所差異,然從國際經驗可知,農業AI發展已逐漸自技術導向延伸至系統性治理與社會性整合。
農業科技革新已成為國家發展競爭力之重要指標,隨著全球農業面臨氣候變遷、資源壓力及糧食需求日益攀升之多重挑戰,應用智慧技術對農業生產韌性與永續性至關重要,其中,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正迅速發展成為農業現代化與永續發展之重要角色,本文以觀察大規模且商業化國家(如美國與巴西)之農業政策推動情形,與小規模且勞力密集國家(如我國與印度)之不同農業型態之國家政策推動,探索以AI為核心之農業策略布局與補助資源,提供我國策略擬定參酌。
國際發展情形
(一)美國
美國農業用地面積逾40.5億公頃,平均每戶農場面積逾180公頃,擁有高度規模化之農業體系,其農業、食品及相關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逾1.5兆美元,占全國GDP約5.5%。又美國農業部(USDA)持續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與AI應用農業政策,如預測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等技術,強化其於全球糧食安全與供應鏈中之戰略地位。
人工智慧、國家政策布局、規模化農業、小農經濟、數位轉型、公私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