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生成式AI之產業應用發展趨勢
王宇辰(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8/08) 《台經月刊第48卷第8期》
自2022年年底ChatGPT問世以來,生成式AI應用快速發展,但國際大型語言模型多以英文與簡體中文為主,易出現與台灣文化及價值觀不符的回應。為強化科技自主、保護本土文化並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國政府推動「台灣AI行動計畫」及2.0版,後續推出可信任生成式AI對話引擎與「晶創台灣」等方案,應用涵蓋資通訊、金融、醫療與教育等領域,期望協助企業導入AI,提升營運效率並創新商業模式。
近年來隨著科技技術日新月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科技的進步之下已從過去集中在弱AI (Weak AI)的領域,逐漸朝向強AI (Strong AI)或通用A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領域發展。2022年11月OpenAI公司將ChatGPT對外開放後,不僅象徵了AI發展進入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的新時代,也為全球各產業帶來跨時代的重大變革。
生成式AI:全球熱潮與台灣對策
生成式AI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和先進的演算法,能夠快速創建和生成如文字、圖像、影音、程式和3D模型等內容,這不僅使得企業可以透過生成式AI來大幅提升其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還能協助分析市場需求、發掘潛在市場機會、創造新型態的營商模式及產品。
根據Gartner預測,2025年全球企業用於生成式AI的支出預計將達到6,440億美元,較2024年成長76.4%,其中80%的生成式AI支出將用於硬體產品中。McKinsey的報告也指出,企業最常在行銷和銷售、產品和服務開發、服務運作以及軟體工程等業務中使用生成式AI來創建圖像、編寫電腦程式碼。由此可見,已有許多研究機構對未來生成式AI應用於市場及企業之成長持樂觀態度,認為生成式AI將會為各產業帶來新的樣貌(注1、注2)。
我國方面,作為全球半導體領先重鎮,必須掌握當前生成式AI發展趨勢,並打造台灣專屬的LLM,擴大生成式AI的產業應用,以維持我國關鍵科技戰略地位。據此,本文將蒐整我國發展生成式AI之相關政策作為,並初步分析我國目前生成式AI之產業應用案例及趨勢,最後提出相關之因應及策略建議。
我國發展生成式AI之相關政策作為
我國於早前便已推出「台灣AI行動計畫」以及「台灣AI行動計畫2.0」,作為發展AI之主要政策。然而由於我國規劃台灣AI行動計畫2.0時,生成式AI尚未興起,因此相關內容並未納入該行動計畫的最初版本當中。生成式AI開始興起之後,2023年4月、11月接續推動「可信任生成式AI對話引擎」(Trustworthy AI Dialogue Engine, TAIDE),以及「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簡稱「晶創台灣方案」),並以「結合生成式AI+晶片帶動全產業創新」為政策主軸,同時增進既有的台灣AI行動計畫2.0政策,期望完備我國的生成式AI總體戰略政策(注3)。
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晶創台灣、可信任生成式AI對話引擎、產業應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