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中國出口競爭力長期演變下的台灣全球布局契機 - 以南亞國家紡織成衣產業為例
滕人傑(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9/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9期》
在全球供應鏈受疫情、氣候與地緣政治衝擊下重組之際,中國出口結構自2001年起逐漸由勞力密集的紡織成衣,轉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而讓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國家藉低成本優勢取得全球市占率,然而其技術與研發能量不足,尚需與技術先進國合作以提升競爭力。台灣紡織成衣產業若能利用此時機,結合具出口實力的第三國,深化全球布局,並為國內優秀的生產設備商與技術人才開拓海外市場,將有助於推動下一波民生產業轉型升級。
全球供應鏈在COVID-19疫情、極端氣候頻發、以及大國地緣政治衝突的各種因素交相影響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衝擊與重組(注1)。在這一波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新的競爭者與市場同時出現,並挑戰既有的國際產業鏈分工秩序(注2、注3)。因此,若是拋開短期的非經濟因素,從出口競爭力的長期演變趨勢來觀察,應更能掌握全球供應鏈的核心變化內涵,從而抓緊先機,在紛擾的各種短期事件中,掌握正確的布局方向。本文將從中國出口競爭力的長期演變趨勢開始,以南亞國家與中國的出口競爭為例,探討台灣在紡織成衣產業的全球布局新契機。
中國出口競爭力的長期演變趨勢
自2001年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就逐漸建立世界工廠地位,在各項工業產品取得全球市場的重要出口地位。觀察中國主要工業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變化(圖1),其中可以發現,2005年中國的紡織品及成衣占全球出口金額的比重,已經達到21%,並在其後數年間快速增加,到2015年已經達到36%。但其後該產品的全球市占率小幅下滑,到2022年則維持在33%。同時,機械及電機電子產品與金屬製品的全球市占率雖然不如紡織品及成衣,但過去20年持續保持成長趨勢,前者由2005年的12%穩定成長到2022年的25%,後者由8%大幅成長到17%。
全球供應鏈重組、出口競爭力、紡織成衣產業、南亞國家出口優勢、台灣產業全球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