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歐盟循環經濟趨勢與政策對台灣電池產業發展之啟示
吳惠萍(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8/08) 《台經月刊第48卷第8期》
循環經濟與電池產業的結合,是推動永續發展、資源安全及產業升級的關鍵。歐盟透過政策與創新實踐,建立領先全球的電池循環經濟政策體系,具高度參考價值。本文探討歐盟政策做法及德國、比利時、法國等經典案例,解析其如何驅動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創新實踐,並檢視台灣電池產業現況與挑戰。台灣已具備供應鏈與技術基礎,應強化政策工具、提升資源效率,加速再生資源之高附加價值應用,逐步建構符合國際趨勢的電池循環治理體系。
面對氣候變遷與資源稀缺的雙重挑戰,循環經濟已從概念倡議躍升為全球產業轉型的核心戰略。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巴黎氣候協定」等國際框架的推動下,各國政府相繼將循環經濟納入國家發展政策,促使產業從傳統「取用-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轉型為強調「減量-再利用-回收」的循環模式,追求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發展。
在此全球趨勢中,歐盟扮演先驅的角色,自2015年推動「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 CEAP)起,逐步建立完整法規與市場機制,並於2023年通過《電池法規》(Battery Regulation 2023/1542),要求電池產品從設計、生產到回收全面符合循環經濟原則,如碳足跡揭露、回收率目標與電池護照等創新要求,進一步強化其在全球電池產業規範制定中的主導地位。
對台灣而言,電池產業為出口導向的重要產業之一,涵蓋鋰電池製造、電動車動力系統、儲能設備等關鍵領域,卻也面臨歐盟法規所帶來的適應壓力。企業須配合國際品牌客戶的要求,調整商業模式與技術應用,同時,台灣在電池回收技術與關鍵材料循環利用等方面,仍有技術瓶頸待突破。
本文旨在探討歐盟循環經濟政策的發展脈絡與具體做法,並以德國、比利時、法國等回收再利用的經典案例,了解歐盟政策如何驅動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創新實踐。進一步檢視台灣電池產業現況與面臨挑戰,歸納歐盟經驗對台灣的啟示,作為台灣電池產業邁向循環經濟的思考基礎與參考。
歐盟、循環經濟、電池法規、電池護照、碳足跡、電池產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