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雙轉型向前行:新憑證制度、APEC及台灣的轉型
林欣吾(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2025/10/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10期》
川普2025年年初就任後,即簽署行政命令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同時取消諸多拜登綠色能源及人工智慧政策。不過,即便在美國這些對淨零政策不是非常友善的情境下,考量全球氣候變遷及AI發展的大趨勢及必要性,在永續能源、數位AI新經濟的雙轉型方向,國際永續能源憑證相關制度、APEC雙轉型倡議也都還是持續地前進,而台灣也開始啟動新一輪的能源轉型,如何在「台灣2050淨零路徑」的基礎上,也在尋求合理布建可行能源轉型橋接機制,正是當前必須深度討論與交流的議題。
《台經月刊》在2025年最後一季各期,將會分別深度討論低碳氫、水力等永續能源憑證及碳邊境稅等制度新近發展、APEC新近在數位與永續雙轉型方向下的倡議走向,以及台灣在達成2050淨零目標下,後續在2025~2035年可能的橋接策略方向。
在全球邁向淨零的趨勢下,永續能源開始呈現多元的發展,其中更有許多新興永續能源的出現;不過,這些新興永續能源,如何明確的定義並提供認證,則是個非常根本的議題。各種永續能源,必須在科學性的證明其生命週期中所具備之再生性、碳排放強度,同時透明揭露能源來源與溯源其環境屬性。由於能源必須經過嚴謹的驗證,並在市場上具辨識度,才可能成為交易標的,同時也能作為產業在供應鏈中明確揭露的溫室氣體減量程度。
在諸多永續能源的發展中,生質能、低碳氫及永續水力能源近幾年的憑證與驗證已有相對成熟的發展。在10月號中,本刊深度討論歐盟、日本及荷蘭目前展開的低碳氫與再生能源氫驗證及運作機制,同時也據以討論國內的低碳氫追蹤制度;再者,針對生質甲烷與再生能源氫等再生氣體,本刊也對國際間的憑證制度進行分析,討論主要的趨勢走向。最後,則是針對被視為高度韌性與成長潛力的永續水力發電之國際標準趨勢進行分析。在這些新興永續能源憑證及驗證的發展趨勢中,透明揭露、科學驗證、可完整回溯數位化管理及第三方驗證等為這些制度共通走向。
另外,10月號也對歐盟、美國及英國碳邊境稅的新近發展進行整理分享。歐盟很早就透過總量管制方式,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場;2023年為避免企業選擇將生產線轉移至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將產品再進口回歐盟販售的「碳洩漏」 (Carbon Leakage)行為,歐盟因而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徵收與歐盟本地碳價相當的費用,以防止企業因碳成本差異而外移生產,並促使第三國出口商採取更積極的減碳措施。歐盟這項措施已經開始試行,預定在2027年正式展開,將從中特定產業、蒐集資料與分析、簡化機制等逐步擴大。
除歐盟外,英國也參考歐盟機制,預計於2027年正式上路;而美國則採取不同的策略,預計針對進口至美國產品的碳強度徵收碳費╱碳稅,相關構想在國會形成《外國汙染費法案》(Foreign Pollution Fee Act of 2025, FPFA),以進口產品相對於美國本土產品的汙染強度作為徵收依據;此一法案的發展,如投川普所好,預期很可能會在國會過關。
在11月號,則是以亞太地區國際組織及各國的數位創新及永續發展雙轉型為核心討論議題。傳統上,APEC係聚焦在「貿易暨投資自由化」、「商業便捷化」及「經濟暨技術合作」議題,經各成員間開放性政策對話,尋求區域內共享經濟繁榮之目標。在數位經濟、減緩氣候變遷兩項影響前述傳統議題的走向下,APEC也分別組成工作小組,提出策略性倡議及合作計畫尋求會員國的共同前進。
11月號中,首先分享APEC以數位創新為核心的「APEC網路及數位經濟路徑圖」(AIDER)及工作小組,當中涵蓋數位基礎建設、創新應用、信任與安全、包容發展等面向的基本工作;再者,則分享APEC近年轉向討論能源效率、低碳及能源韌性措施等永續議題的轉向,除具體成立工作小組外,還積極的成立投資基金,引導APEC國家能提出具體合作計畫,共同朝永續方向前進。
在這數位與永續雙轉型方向下,2025年韓國為主辦國,提出以「打造永續明天」(Building a Sustainable Tomorrow)為主題,並標示三大優先領域:強調「連結」、「創新」、「繁榮」,突顯數位創新在推動永續與包容性成長的核心作用,著重於強化合作與共同政策,以回應全球挑戰。
APEC是我國積極參與的國際交流平台,由於我國在數位與永續雙轉型的方向,已有相當多的具體成果,本刊在11月號中更進一步展現台灣參與APEC過程中,所分享的諸多數位創新及淨零永續成果,同時也聚焦在APEC分享我國在女性、數位醫療創新方面所努力的成果,同時更深度討論應用AI對緩解APEC地區人口變遷衝擊的可能機會與貢獻。以上這許多在APEC的過往經驗及機會,都可成為台灣業者切入APEC區域市場策略的借鏡。
固然川普對於太陽能、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的投資與應用相當不友善,但是在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趨勢下,淨零、低碳的方向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國2022年3月正式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為主軸。2024年起推動二次能源轉型,除擴大推動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外,也積極布局地熱、生質能、小水力及海洋能等多元綠能,近期仍以天然氣為主,並朝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三成邁進為目標。整體長期戰略為「先低碳、後零碳」的原則,以反映能源系統轉型的現實節奏。
在2025年最後一期,即12月號,將以朝向2050淨零的政策目標,在2025~2030年間貼近現實、務實可行,所必須構建一套橋接政策機制進行研析,有系統地從「政策治理:從政策調適到社會接受」、「產業策略:從產業轉型工具到零碳推力」、「全球戰略:零碳競合下的台灣國際定位」等三個面向,分別逐一鋪陳與闡述築基、鋪橋、橋段轉接及連結國際的務實策略構想。這些想法,非常值得大家共同討論與提供具體、務實可行的意見。
雙轉型、能源轉型、永續能源憑證、碳邊境稅、低碳氫、APEC、數位治理、2050淨零、政策橋接、能源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