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費利曼的晚年生活
施建生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費利曼於1977年1月到了他65歲時即遵照學校規定必須退休,乃決定遷往舊金山安渡餘生,以實現他夫人於40多年前第一次訪問該城後就懷著這樣的夢想。他是先接受舊金山之聯邦準備銀行邀他作三個月之訪問學人的聘約,接著更重要的是斯旦福大學內之胡佛研究院(Hoover Institution)還要聘他為永久研究員,這樣自然更是錦上添花了。他們是在該年1月初就到達舊金山的,從此以後就想可以輕鬆地生活了,可以隨時想做自己所喜愛做的學術工作了。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這種意想卻不能成為事實。
一、電視傳播的嘗試
情形是這樣的,當他們到達舊金山幾天以後就接到一個電話,結果就促成了他們生活上一段最感興奮的經驗。這原是早些時候他們的朋友華萊士(Allan Wallis)就告訴他們不久有一位名為紀斯特(Robert Chiester)的會打電話給他們。華萊士還略略介紹這位先生是美國公共電視台(PBS)的一位最不常見的主管,是一位自由至上主義者,很想利用電視去推廣自由巿場的思想。這個電話就是這位先生打來的,說他想攝製一部電視記錄片,向聽眾傳播自由巿場的理念,以擴大它的影響力,並擬請費利曼擔任講述者,通過這次電話後,紀斯特就到他們的寓所去訪談。費利曼對於他這一建議,當初不願接受。他說:「我一向相信文字所發揮的影響力較大。……我自己的任務是說服經濟學人,不是一般大眾。」但是,紀斯特很幸運,露絲卻站在他這一方面,表示「我一直對於向一般大眾直接傳輸的效果,持比較樂觀的看法。」後來這一建議在他們的寓所經過四次的討論,費利曼終於同意從事這種嘗試。
雖然他在2月就已口頭答應做這一工作,但真正開始工作是在7月26日,那時他才將口頭所答應的工作寫在紙上。然後寫了一封信給紀斯特告訴他「如果製作的經費已經有把握了,我準備在未來一年到18個月,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用來從事這一系列電視節目的製作,以表達我自己的社會的經濟的與政治的哲學。」(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Two Lucky People, pp.471~473)
於是他即開始構思如何從事講解,而不斷地寫出幾章的講詞。接著就隨同攝製人員分赴國內外各地拍攝。國內即從華府開始,然後轉赴紐約、費城、舊金山、鹽湖城、雷諾(Reno)、洛杉磯的加州大學,以及新罕布夏的達德莫斯學院(Dartmonth College)等地。國外則從香港開始,因為他感到當時的香港是世界上一個最完全的自由巿場經濟,可以充分表達出自由巿場的優點。然後轉赴日本、印度、希臘、德國、英國的劍橋大學、曼撒斯特與格拉斯哥大學等地,拍攝後經過剪接等等技術性的工作,到了1979年7月這部經過了許多人辛勤工作的電視記錄片終告全部完成,並命名為「自由的選擇」(Free to Choose),前後共歷二年半的時間。
接著費利曼夫婦為配合電視記錄片的播放,必須按其內容寫成一本同一名稱的書,且須於該年聖誕節前出版,以便與電視之播放同時問世,結果該書就成為1980年美國非小說之最暢銷書之一。到1990年已共銷100萬冊,並有17種文字的譯本。電視記錄片在美國的播出極為成功,甚受一般觀眾讚賞。其他如英國、德國、日本、義大利、法國、瑞士等國亦有播出,反應亦甚熱烈,所以是一次很有成績的嘗試。(詳情可閱上注書,第二八章)
三年後他們又作第二次嘗試,但規模要小得多,費用也要省得多,結果影響力自然也要少得多。這一電視記錄片稱為「現狀的專橫」(Tyranny of the Status Quo)。同時他們二人也寫了一本同一名稱的書與電視的播放同時發行。他們自己看了以後也不很滿意,就好像是費利曼向參與的學生講課一樣,顯得相當單調。但這本書的反應卻還不錯。雖然沒有成為暢銷書,銷路還相當大,所獲之書評亦頗良善,現在還在印行中。
到了1998年,費利曼夫人在他們的回憶錄中曾這樣說:「由於我們製作『自由的選擇』已超過17年了,為了重溫我們的記憶,我們決定再看一次它的錄影帶。我有二個反應,第一、我們當時研討的問題,現在依然侵擾著這一國家,有許多情形可謂變本加厲。第二、我們的意見顯然在思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仍不缺乏批評者,他們今天所提出的反對意見以及解決方法與當時節目中之參與者所提出的完全相同。
費利曼、自由市場、電視節目、自由的選擇、回憶錄、經濟學、公共政策、東歐改革、中國改革、自由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