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建立國內低碳氫追蹤制度來確保氫生產及使用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建立國內低碳氫追蹤制度來確保氫生產及使用

徐嘉彣(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彥豪(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  (2025/10/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10期》

氫能被視為去碳化關鍵,但現行製程多依賴化石燃料,碳排放強度偏高。為確保低碳氫具環境效益並獲國際認可,建立科學化、可驗證的追蹤制度成為必要,美國透過「潔淨氫生產標準」及《降低通膨法》要求完整生命週期揭露,歐盟則在《再生能源指令》中設定嚴格準則。台灣可採分階段推進,初期聚焦可控範疇,逐步擴展至完整生命週期,以降低產業負擔並強化制度透明性,最終對齊主要市場規範,提升國際競爭力。

 

氫能正日益被視為推動全球去碳化的重要能源選項,特別是在長程運輸、重工業及高溫製程等難以直接電氣化或減排成本過高產業部門,其應用潛力備受重視。氫氣不僅可作為能源儲存媒介與燃料替代品,亦能廣泛應用於化工原料。然而,目前全球大部分氫氣仍透過天然氣蒸汽重組或煤氣化等化石燃料製程生產,其碳排放強度普遍偏高,削弱氫能對氣候目標的實質貢獻,亦對各國邁向淨零之路構成挑戰。

為使氫真正發揮減碳效益,關鍵在於推動製氫來源去碳化,特別是轉向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生產途徑。其中,以再生能源電力為基礎的水電解製氫,被視為最具永續性與氣候友善性的技術方案。若製程完全由再生能源電力驅動,其生命週期碳足跡可趨近於零,對於支撐深度減碳目標具有關鍵意義。然而,由於水電解高度依賴電力,其環境效益將直接取決於電力來源的碳排放強度。若缺乏準確的碳強度量化與可信的追蹤機制,氫產品的環境價值將難以被正確評估,進而影響其在碳市場、補貼制度及國際貿易中的認定。

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化、標準化且可驗證的低碳氫追蹤制度,不僅是確保氫產品環境屬性可信度與制度正當性的必要條件,也是台灣在推動全球氫供應鏈發展與參與國際市場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


各國低碳氫盤查邊界規範與設計原則

在國際低碳氫認證制度中,系統邊界的設定是確保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具備一致性與可比性的核心基礎。各主要國家與區域普遍採用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並以「油井至大門」(Well-to-Gate)或「油井至最終使用」(Well-to-Wheel或Tank、Grave)作為主要系統邊界(圖1)。

平衡關稅自由貿易不公平政策營業加值稅川普關稅政策國際貿易公平性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