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公私協力下的農業科技服務轉型落地機制剖析
陳音如(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9/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9期》
面對農業數位轉型的「最後一哩路」,公私協力正成為推動智慧農業落地的重要機制。依據創新擴散理論的五大屬性,台灣智慧農業政策已由偏重資源投入的政策型合作,逐步轉向績效導向的契約型模式,如「客製開發輔導」計畫,透過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篩選優質業者,結合示範場域、試用機制與在地輔導,將點狀成功轉化為面狀擴散,提升農業科技應用的普及率與永續發展動能。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數位轉型的雙重浪潮下,台灣農業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傳統農業經營模式難以因應極端氣候頻繁、勞動力老化、土地資源有限等結構性問題,因此亟需透過創新與科技手段來強化產業韌性。農業部近年積極推動智慧農業政策,運用數位科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而推動智慧農業的核心,在於資通訊(ICT)產業與農業的跨域整合、協作。
為此,2021年起農業部首度將資通訊業者正式納入農業支持體系,藉由「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技服體系)串聯農業與科技之間的溝通橋梁,同時透過業者登錄制度進行服務品質與量能把關,協助農業經營者選擇具備技術能力與服務品質的合作對象,確保智慧化推動過程的安全性與實效性。
雖然農業部多年來透過補助型科研相關計畫,成功促進農業與資通訊業者的合作,累積了豐碩的智慧農業成果,但多數仍屬於研究開發階段,為深化創新應用落地實踐,自2025年起農業部進一步調整推動策略,聚焦於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以「政府補助、專業委託、實地導入」的公私協力模式,透過體系中已登錄的業者專業能力,協助農業經營者進行客製化、創新性的數位服務與應用落地,期望促進後續的擴散效益與產業轉型升級。
智慧農業的創新擴散
農業智慧化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創新過程,農業經營者決定要投入智慧化創新的過程時,要面臨比以往更多、更複雜、難度更高的挑戰,單純只依賴政府政策引導並伴隨資源投入,是否足夠吸引廣大的農業經營者迎接挑戰、採納創新應用,將與政府智慧農業政策擴散效果息息相關。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智慧農業、創新擴散、數位轉型、跨域整合、公私協力、農業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