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科技政策評估機制探討:誰來參與政策制定?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科技政策評估機制探討:誰來參與政策制定?

關雅筠  (2023/12/1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2期》

我國政策評估工作較注重於事中管理考核與事後績效評估,近幾年隨著公民意識高漲,當科技政策與社會議題連結,政策制定在事前評估階段也被期望加入更多元的聲音討論與檢討。觀察歐洲與美國等先進國家之科研政策評估機制,如歐盟除了會召集內部專家與其共同制定科技政策藍圖,也會再經由外部專家評估該政策與科技對環境、經濟、社會、人文等層面帶來的影響,並舉辦專家公聽會與利害關係人會議廣納不同聲音。

 

在政策研究上,事前、事中、事後的評估為政策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塊,事前評估為執行政策計畫前針對其預算、技術可行性、預期效益等元素進行審查;事中評估對計畫進行計畫管理考核並持續追蹤進度;事後評估則主重於績效認列。

目前本國政策評估工作較注重於事中管理考核與事後績效評估,然而近幾年隨著公民意識愈來愈高漲,當科技政策與社會議題連結,政策制定在事前評估階段也被期望加入更多元的聲音討論與檢討。目前台灣的科研評估制度在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上尚有進步空間,本文透過參考歐洲及美國等先進國家之評估機制與本國機制比較,並提供精進建議。

 

相較於美國與大部分國家仍透過一個評估機構或委員會進行,歐盟不僅擁有根據參與式評估建立的評估委員會,其政策評估程序設計為能適應多次公民參與,讓利害關係者能廣泛參與的機制。

 

我國科研計畫的制定概況

(一)科技政策制定機構

我國科技政策制定主要機構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國科會)與其他相關機關。新國科會為台灣推動科研事務的最高權責機關,負責協調跨部會資源分配、跨領域科技計畫工作,定位為「行政院科技決策幕僚」。其他相關推動機關包含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教育部、國防部、勞動部、衛生福利部、環境部、核能安全委員會、農業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等機關(圖1)。

 

 

1   科技發展推動機構與預算分配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2023)

科技政策評估參與式科技評估民意整合政策循環政策制定歐盟科技政策美國科技評估利害關係人參與政策透明民主程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