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荒謬的舉債上限
王連常福(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1/10/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0期》
標準普爾信評機構調降美國公債債信引發全球股災,讓全球股市投資人損失慘重。荒謬的是標準普爾調降美國債信的原因,不在於美國政府負債過高將有倒債風險;而是美國國會拖到最後期限的前一天,才通過調高舉債上限的決議,擔心以後國會不能如期通過調高舉債上限,美國政府將面臨無法發行新債,以及到期的舊債無力償還而違約的風險。
美國國會民主與共和兩黨議員,都不敢承擔不通過舉債上限的後果,美債舉債上限調高的議案最後一定會通過,是早有共識,而造成遲遲無法通過決議的地方是對於調高舉債上限的額度,以及政府減少赤字的方法與幅度。
令人疑惑的是,既然最後一定會通過舉債上限的調高,那訂定舉債上限又有何意義?依照美國法律規定,政府支出必須編列預算,經過國會通過才可動支,因此不該花用的支出,或因為入不敷出應該縮減的支出,國會都有權予以刪減,最後經國會通過的預算,表示該項支出是值得的或應該的。既經國會同意可以支出,政府的收入如果不足,即可經國會同意向人民增稅,或發行公債向人民借款。
國會已有預算審查權,可制衡政府不當舉債,當舉債瀕臨上限時,國會又不敢不上調,因為不上調所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那麼訂定舉債上限已無實質功能。既然如此,國會為什麼不一次把舉債上限大幅度調高,或者一勞永逸的乾脆取消舉債上限?
一般人會認為訂定舉債上限雖然沒有實質作用,但仍有象徵與警告用意,可以提醒政府減少舉債,以免債留子孫,造成跨世代不公平,對國家未來經濟發展不利。但公債真的是債留子孫嗎?真的會對國家經濟有不利影響嗎?只要用簡單經濟模型為例,就可以發現這些疑慮是心理作祟,沒有實質根據;也可以明白看到,美國國會袞袞諸公經由公債舉債上限議題,製造全球金融動盪的荒謬。
簡單封閉國家模型
本文在分析開始時,先設一個簡單經濟模型,並對該經濟做一些假設,等問題澄清後,再逐步把假設開放。
1.假設一:封閉的國家,沒有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移動。
2.假設二:租稅是所得的固定比例,政府支出剛好等於租稅收入,即財政收支是平衡。
3.假設三:政府支出不論來自課稅還是發行公債,都不會影響經濟成長。
現在假設政府希望增加服務,而將政府支出今後每年都調高GDP的某一個百分點,為了維持財政收支平衡,政府必須把固定的所得稅稅率提高相同的百分點。如此政府支出的增加與稅收的提高是相同的,假設三中政府支出與增稅均不會影響經濟成長,經濟很快恢復均衡。新均衡與舊均衡主要的差別為政府在每年產出的資源中調高了支用比例。
如果政府同樣每年增加GDP固定百分比財政支出,但改以發行公債向人民借款,則此政府將面臨逐年調高公債發行,以及逐年累積公債餘額的窘境。逐年調高公債發行,除了每年多增加GDP固定百分比支出,必須靠發行新債來支應,之前發行公債也倚賴發行新債來還本付息。累積龐大公債餘額也是道理自明,因為除了舊債以債養債、利上加利外,每年還要加上當年新增支出的公債,一段時間後,公債餘額當然是天文數字。由此可知,許多民主國家想要增加政府支出來討好人民,又不願意加稅,其結果就是不斷的發行公債,並以債養債,最後造成國家債臺高築。
公債上限、經濟模型、財政赤字、跨世代公平、政府支出、國債風險、通貨膨脹、債信評等、經濟福祉、國際貿易順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