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美國貿易政治對亞太區域經貿整合及台灣的影響
林彤 (2016/1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2期》
美國貿易政策不僅是經濟政策,也有關政治;不僅與全球情勢連動,也和國內政治相連;決策不僅受制度面一人一票的政治運作影響,也和領導者及社會整體的意識形態息息相關。
本文係以1980年代以降美國貿易政治的發展趨勢為背景,探討美國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過程、近年美國政治圈對自由貿易的看法,以及即將就任的川普(Donald Trump)總統與共和黨國會等新的執政圈對貿易政策的態度。美國貿易政策的走向,將連帶影響亞太區域經貿整合的趨勢,因此,本文也提出對台灣的建議。
近代美國貿易政治的發展背景
(一)美國對外貿易赤字是總體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從1980年代以來,美元匯率上揚、聯邦預算赤字擴大、勞動法規提升、境內工商業的投資成本提高,這些不利出口產業發展的結構因素,加速製造業外移,甚至讓美國退出產業。因此,貿易赤字的問題在全球化、全球分工、全球貿易的背景之下,幾乎不可能顯著改善。
(二)基於國內政治的顧慮,政治人物吝於使用財政手段
若要從總體經濟政策來改善貿易赤字的問題,必須從預算著手,從財政手段積極改善預算赤字的情況,進而帶動產業政策、提高國內投資。然而,改善預算赤字意味著必須加稅或是減少開支,但加稅是所有政治人物都避談的選票毒藥,所以該從軍備或社會福利方面減少開支,兩黨所持的意識形態並沒有共識。
(三)把貿易赤字的壓力推給他國的代罪羔羊,要求他國開放市場
國內政策的手段行不通,只好一致對外,把壓力往外釋放,這就是美國貿易政治一再要求別國開放市場、多進口美國貨的背景。無論是美國總統或是代表各州、各種產業的國會議員,都在此達成了一致的政治目的:一再向民眾暗示,美國的貿易赤字是因為他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引起的(注1)。
從1980年代以來,美國貿易政治的基調,是總統與行政部門一再就關稅以及愈來愈多的非關稅貿易議題,和其他國家展開雙邊及多邊諮商,目的就是在回應國會及選民在貿易赤字議題上施加給執政者的壓力。
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非常瞭解,美國需要解決與歐洲市場的經貿整合問題,也要更積極拓展太平洋市場,因此在他任內相繼完成了烏拉圭回合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APEC第一屆領袖會議,這些都是美國向世界展現推動自由貿易決心的重要里程碑。
美國貿易政策、亞太經貿整合、TPP、FTA談判、關稅壁壘、產業競爭力、保護主義、供應鏈調整、區域經濟戰略、自由貿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