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選、訓、育、用、留的人資養成——我國農業人力與人才發展策略規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選、訓、育、用、留的人資養成——我國農業人力與人才發展策略規劃

周孟嫻  (2014/03/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3期》

   因應貿易自由化,我國農業面臨產業競爭力待進一步提升,以及缺乏農業人力及人才的重大挑戰。從價值鏈觀點來看,我國農業同時需要人力與人才,農業人才除了可以串連農業價值鏈上從育種到生產再到銷售等階段之各環節農業人力,更可以為我國農業創造價值,進而活絡農業產業發展。

 

農業人力當前遭遇問題

   我國農業人力發展當前所遭遇問題可以分別從以下四大面向來分別論述探討:
(一)人力不足

   根據「101年農業統計要覽」1992年我國農業就業人口100.5萬人,但2012年我國農業就業人口下降至54.4萬人。顯見台灣農業人力結構嚴重出現斷層,農村缺工問題嚴重。尤其台灣農村勞動力經常有區域性、季節性缺工的問題,例如:茶葉、水果採收期,往往需要大量人力協助採收,容易出現間斷性勞力短缺問題,導致產業經營困難。
(二)高齡化

   根據「101年農業統計要覽」,我國農民平均年齡63201265歲以上農業就業人口9.3萬人,占總農業就業人54.4萬人17.1%。農業勞動力高齡化現象下,高齡農民可能因無力從事農業生產,致使農業部門生產力遞減、或農業經營日趨粗放,甚至農地閒置與荒廢問題。儘管農業勞動力需引進青年農民,進行農業勞動力世代交替,然而,青年卻可能因缺乏土地、技術、資金,而無法投入農業生產,或是農業訓練與培育和產業需求間有落差,而無法相互接軌。導致對農業有理想抱負之青年不一定有辦法投入農業生產,而農學院校學生或農家子弟留農意願卻可能不高,為解決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問題,應設法引入相關培育與輔導措施,同時縮短農業訓練與培育和產業需求間落差,以鼓勵與協助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
(三)兼業化

   根據「101年農業統計要覽」2011年專業農戶數約19.5萬戶,占總農牧戶77.7萬戶25.1%;專業農戶人口數則約43.9萬人,占所有農戶人口294.4萬人14.9%,顯見我國以兼業農戶為主,專業農戶比例偏低。由於兼業農戶易將農業視為一種副業,而多不會對農業生產投入太多資本與勞力,而負面影響農業生產效率。我國農業兼業化問題一部分係肇因於農業所得偏低,使得農民專職從農的意願不高。應設法提高農業所得,讓從事農業生產有利可圖,自然能吸引人力與人才投入,而讓我國專職農民人數提升。
(四)農產品產銷

   現階段各機關或單位所培育之農業人力或人才仍以生產技術為導向,雖然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品質優良,但卻時常面對產銷失衡問題,繼而影響農民生計,顯見人才與人力培育應跳脫單純生產技術思維,而更進一步擴大到管理、行銷、策略規劃等範疇的全面性培育。尤其在自由化趨勢下,我國農業未來將面臨更險峻考驗,應從價值鏈思考人力培訓輔導措施,培養能依據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策略規劃與產銷管理之經理人。


農業人力培育與發展現況

   我國的農業人力培育與發展主要可以分為學校教育、推廣教育暨職業訓練兩大主軸。
(一)農業學校教育情形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從學校教育所培訓出來之農業人力每年約1.05萬人2012年高職農業科畢業生4,128人、專科畢業75人、學士畢業4,779人、碩士畢業1,494人、博士畢業120人(1)。隨著國內教育體制轉變,高職農業科畢業生與農業專科畢業生人數減少,相對來說農業類學士級以上畢業生人數則大幅增加。從農學院校畢業生結構變遷,可發現農業基層人力有日漸流失之情形。然而,當前培育出之學士級以上農業人力是否願意投入農業生產,又在產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學校教育所傳授知識與產業實務需求間是否有學用落差,進而導致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現象,值得觀察。

農業人力價值鏈人才培育農企業創業家六級產業社會企業青年農民產訓合一農業職能基準農業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