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勢力的整合與再興—— 2014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側記
整理/劉曉莊、攝影/亢乃欣 (2014/06/09) 《台經月刊第37卷第6期》
近年來亞洲國家經貿實力快速躍升,在全球版圖中重要性日益增加。而台灣位於亞太區域的戰略要地,為立足亞洲,進一步放眼全球,實有必要隨時洞悉並掌握亞洲政經情勢及景氣動態。再者,近年來全球洽簽FTA風潮熱絡,面對TPP及RCEP的區域整合潮流,亞洲各國及台灣產業應如何因應全球化的挑戰,從中開創新的商機,值得國人共同關注與研析。
注:與會貴賓分別為:(左起)張建一所長、龔明鑫副院長、Ian Buchanan主席、洪德生院長、吳敦義副總統、施顏祥董事長、胡勝正院士、周子欽副執行長。
本次大會貴賓─吳敦義副總統,特別提到最近國際上的重要事件,以及近年來亞洲興起FTA洽簽的熱潮,並指出台灣為海島國家,經貿對整體經濟相當重要,也是政府目前如此努力的原因。而中興工程顧問社施顏祥董事長則提醒與會人士應對經濟現況充分了解,尤應穩定不安浮躁心理,方能掌握機會。洪德生院長除了為大家精簡地介紹各場次切入點外,也期許本次研討會激盪的火花,可為7月將到來的「經貿國是會議」提供暖場之效。
The Rise of Asian Power: Geopolitical & Economic Context & Challenges.
主講人─Ian Buchanan
全球有三波的成長:第一波是全球化。由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進行勞動分工所造成的,贏家就是能從全球找到最好效率的搭配者。二戰之後,亞洲四小龍是少數採用勞動密集出口的國家,開放使得貿易快速成長。之後也積極培養人才及推動進口替代。此時期亞洲其他國家仍不願意外人投資,所以被拋在後面。
第二波是區域化。1979年石油危機、1985年外匯變化、冷戰結束三項因素使全球化失去動力。而且中國從鄧小平開始開放,進入全球供應鏈,情況從美國獨大變成美中兩大勢力,因此全球變成區域化。另外東南亞國家因為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升值而資金流入,開始轉向出口導向。不過東南亞國家領袖都誤以為是自己的優越領導形成奇蹟(其謂亞洲奇蹟、東亞經濟圈),但其實是外部力量所造成。
第三波成長要看地緣政治與經濟資源角力。而世界更加複雜,討論經濟改革時,其實和政治有很大關係。二戰後許多領導人失去正當性,聯合政府缺乏改革推動力,或是貪腐的權貴政權拖垮經濟。所以陽光法案、媒體、反貪等都很重要。
學界對經濟成長有新發現,如麥克.波特提國家競爭力。而戴倫.艾塞默魯與詹姆斯.羅賓森「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一書提到廣納型經濟,在民主國家多元角度可以看到,漸進的改革會帶來進步,而榨取型經濟則資源集中少數,經濟成長會放緩。
至於亞洲可否再興?應該要分成三組來看:(1)共產國家,中央集權與國營企業,錯過第一波成長,第二波成長中國有搭上,但其他國家依舊停滯,未來進展有限;(2)社會主義國家如印度,加入第二波成長很慢,也不樂觀;(3)市場經濟國家,經濟開放如台灣就是,未來較有前途。
經濟成長的第一、第二波力量逐漸消失,第三波成長要有適當因應,全面改革,清楚比較利益,另外同時與政府穩定程度及危機感有關。
與談人─胡勝正、陳博志

胡與談人提到過去台灣農業隱藏性失業形成勞動密集產業崛起,累積了資本。而因為教育、研發、開放及民主化政治革新,也提升了生產力。台灣的未來或許有下一階段的區域整合,如TPP,可以用來檢視下一段開放是否得與全球接軌,但仍須考量全民接受程度,尤其是被犧牲的中低階層勞工,能否分享到利益很重要。陳與談人則從檢討的角度出發,認為政策發展絕對沒有簡單的答案,但目前政府認為只要簽FTA就可以,同時也過分依賴經濟模型,應該要多聽各方意見並回應。
亞洲經貿、區域整合、TPP、RCEP、全球價值鏈、產業升級、FTA、附加價值、貿易戰略、供應鏈重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