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美國大都會發展與治理模式在台灣之應用
黃庭瑄 (2011/09/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9期》
在1900年,全球有近兩億人居住在都市中,占總人口的13%;時至2010年,全球都市人口已達35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一半,約50.4%;未來預計到2030年,都市人口將逼近50億人,達到總人口的60%。
由人口移動的情形來看,全球都市化的趨勢已非常明顯,都會區的治理議題就顯得格外重要。以美國為例,一共有326個都會區,有95%的公共運輸人口在都會區內;外來移民有85%會移入都會區;都會區還包括85%的研發人才;78%的專利權;72%專業人才、知識人才;就業機會至少有67%在都會區內;人口則有65%在都會區。
由於都會區域治理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能力和競爭能力,因此美國政府將都會區視為「經濟引擎(Economic Engine)」,成立白宮都會事務辦公室,並且推動幾項重要新都會治理方向:(1)從地方帶動中央思考政策,以地方的角度來進行規劃;(2)都市發展常受到經濟變化的影響而轉型,因此不能只從單一城市規劃都市發展,必須以中心都市擴散,同時考量附近城鎮。
有利衛星市鎮的發展
這樣的概念與台灣各區域跨域治理的理念相同,事實上台灣的都會區人口已占總人口的70%(注1),都市化的速度遠超過美國。根據Van den Berg et al. (1982)對於近代都市成長型態分類:都市化、少許都市郊區化、都市郊區化(suburbanization)、後都市化(re-urbanization or de-urbanization)等四個階段來看,台灣的都市化演進速度較歐美城市快速,已逐漸進入後都市化階段,也就是都市地區人口減少,郊區擁擠增強,在此階段利於都市中心以外的衛星市鎮發展。以台北市為例,從2000~2010年,台北市人口淨移出達13萬6,321人,是全國人口外移最嚴重的地方,若以每戶四人計算,相當於3.4萬個家庭;相對的,新北市則是人口移入最多的地方,近11年來超過19萬人(注2)。雖然都市化程度飛快,然而與美國相較之下,台灣都會區的發展管理及規劃工具仍有參考改進的空間,且隨著時間推移,在新型態的需求之下,早期進行的城市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等服務,亦面臨極大的考驗。因此本文將針對美國都會區治理模式經驗及跨領域協調機制做一探討,並對照出台灣區域治理的實際操作之發展方向。
美國MPO的核心功能
「成長」將決定一個城市的未來,以都會區的成長來看,經濟活動的成長帶動居住需求、人口、就業;而旅次的成長造成汙染排放及交通壅堵。在美國,都會區規劃組織(Metropolitan Planning Organization, MPO)是一個在都會區規劃地區內,有權責的地方政府及交通機構所組成的決策組織。MPO有五個核心功能:(1)建立並管理一套公平有效的區域決策機制;(2)評估可選擇的方案;(3)維持區域性長期運輸計畫;(4)建立區域性交通工程改善計畫方案;(5)公眾參與。
區域治理、美國MPO、都市化趨勢、3C規劃、交通改善、跨域協調、生活圈規劃、法制制度、預算編列、公私夥伴關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