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觀光服務產業之場域驗證情形初探
張雅涵 (2022/06/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6期》
場域驗證機制不論是對應政策、產業或社會影響,運用層面漸廣且有助於加速創新概念應用落地及服務解決方案開發與執行。在消費者習慣轉變、數位轉型趨勢、疫情管控和預防等的時空背景下,便利與安全性成為當前許多人選擇旅遊觀光服務時的先決考量,預見未來將會因此出現更多需要建立場域測試的情境和機會。
有鑑於觀光服務產業本身具有明顯跨領域的特性,其發展需求往往需要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或技術去推行,場域驗證是否能夠作為一有效的測試工具,幫助產業實現進步,以及能夠如何協助應用於不同情境下的創新發展,都有待我們更深入的去探索了解。因此,本文概覽觀光產業結合場域驗證的發展動態,藉由探討不同型態的場域驗證應用情形,歸納分析當前觀光服務發展需求與重要議題,進一步瞭解並提出觀光服務產業能如何應用場域驗證機制來增進顧客旅遊體驗、挖掘潛在商機。
國內外觀光發展趨勢概況
交通部觀光局以「觀光立國」作為我國觀光發展願景,依據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研擬推行「台灣觀光邁向2025方案」之五年中程計畫(注1),執行「打造魅力景點、整備主題旅遊、優化產業環境、推展數位體驗、廣拓觀光客源」五大策略,積極推動台灣的觀光發展。該計畫指出,台灣當今主要觀光發展課題包括:(1)觀光資源同質性高,旅遊魅力仍待塑造;(2)產業疫後亟待轉型,旅遊品質有待提升;(3)數位技術應用不足,觀光平台未臻完備;(4)國際宣傳力道不足,行銷分工有待確立;(5)觀光局層級待調整,觀光法規興利不足。
從全球觀光發展趨勢來看,現階段重點關注的議題主要有:疫情影響、永續觀光、綠色旅遊等(注2)。受到疫情的影響,經濟萎縮、旅遊停滯、邊境受限,各國的旅遊供需市場遭到重創。世界旅遊觀光委員會(WTTC)研究(2021)顯示(注3、注4),儘管在2019年時,每十個就有一個工作屬於觀光旅遊業,是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有著上看一億個新的工作機會;在2020年的時候,全球因疫情減少了18.5%、至少6,200萬個旅遊工作,統計全球GDP損失高達4.5兆美元。根據2021年11月世界觀光組織(UNWTO)的調查(注5),全球觀光在新的疫情變動影響下,每五個目的地中就有一個的邊境是維持關閉的,且有約98%的旅遊目標地仍然存在著某種旅行限制。除了國內旅遊因不受邊境開放的政策限制、相對升溫外,區域性的「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或「旅遊走廊」(Travel Corridor)在各國未完全開放下,應會是短期內旅遊業的發展方向(注6)。
而永續觀光與綠色旅遊等長期重要發展趨勢,在世界各國隨著全球經濟與物質生活改善、對環保與社會責任的意識提升、國際組織的倡導推動下,已逐漸成為近年來產業關注與追求的發展模式(注7)。UNWTO自1980年倡導永續觀光發展,將永續觀光定義為:「充分考量目前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影響後,落實遊客、產業、環境與當地社區需求的觀光」,並於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訂定17項永續發展目標及169項追蹤指標,作為2030年前各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至於其對綠色旅遊的定義涵蓋範圍廣泛,不僅限於生態旅遊,「舉凡旅遊過程中,透過節能減碳或是使用綠能源的方式都算是綠色旅遊」。
觀光服務、場域驗證、數位轉型、智慧旅遊、永續發展、地方創生、科技應用、旅遊體驗、創新服務、綠色旅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