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文化數據應用的創新發展
游凱文 (2021/08/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8期》
數據的重要性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曾被提出,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認為「萬物都是數/數即萬物」(every element was calculated and constructed by mathematical relations,注1),指世上的一切,都無法離開「數」,一切都可用「數」來解釋(注2)。時至今日,隨著數位科技的創新發展與普及應用,全球每天所生成並累積的龐大「數據」,在經過蒐集、分析及應用之後,能夠為交通運輸、醫療健康、休閒娛樂、城市管理等各生活層面,甚至是對於產業發展產生莫大的助益。
文化相關產業×數位科技×數據
對於文化相關產業而言,不同於製造業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後,電腦的發明使產品可藉由相關「數據」的蒐集、不同參數的設定,透過自動標準化流程、生產線形式大量,並有效率的複製生產任何標準化產品,因此相當熟悉「數據」對於製造業的影響及其重要性。然而,文化相關產業方面,由於產業範疇相對廣泛且運作模式複雜,文化內容及產品具獨特性、不具標準化等特色,不僅文化相關數據蒐集相對不易,在應用層面上,數據能夠為產業帶來的助益不甚明確,也使文化相關產業在過去相對較忽視數據的蒐集、分析與應用等重要性。
近年在網路通訊技術提升且逐漸普及的趨勢下,加速帶動各式數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數位科技指以資訊、數據為核心的知識、工具與方法(注3),如高速網路(5G及WiFi 6等新網路技術)、雲端技術、邊緣運算、大數據、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視覺圖像分析、穿戴及感測裝置等皆為數位科技範疇。
順應這波數位科技發展的浪潮,文化相關產業亦積極發展,透過相關數位科技的應用,除一般較熟為人知的實時直播、線上收視聽、線上購票等網路數位應用,近年AR、VR、MR相關應用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也如火如荼的推出;更進階者有人臉辨識(Facial Recognition)、人工智慧、電信信令、全息投影(hologram)等應用,生成各式不同的數據,如產業相關資訊,以及觀眾消費資訊等相關數據。透過適當的工具,如大數據分析、語意分析等技術,針對所生成累積的數據進行蒐集、分析,並應用在文化相關產業的各個不同文化循環階段,直接或間接促成許多文化相關產業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典範。數位科技盛行的時代下,數據的重要性更勝以往。
文化數據的類型
數據指的是透過觀測所得到的數字性資訊,文化領域中的數據可解釋成從過去到現在,各種文化相關行為所累積成的數字性資訊。除上述所提之消費端數據之外,根據Lev Manovich (2016,注4)指出,大致將文化數據區分為兩大領域:(1)Digital Humanities(歷史文化),指過去文化遺產、藝術品、博物館及圖書館館藏等經過數位化後所衍生文化數據,包含視覺性、文本性等相關數據,可進一步歸納為歷史文化數據;(2)Social Computing(現代文化),泛指所有蒐集、研究分析社群網路內容與活動所衍生之相關數據,包含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社群平台上之用戶所創建的內容,如圖片、影像;以及互動,如按讚、留言等行為,可進一步歸類為現代文化數據(附表)。
文化數據、數位科技、大數據、人工智慧、人臉辨識、文化場域、數據應用、文化空間、英國數位文化計畫、文化產業創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