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消費力的迭與思
劉益成、許碧書 (2014/0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期》
檢視我國國民生產毛額中奠基經濟成長的三大支柱—固定投資及對外貿易向來是拉動我國經濟成長動能的主要角色,而占GDP超過五成的民間消費則扮演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抵禦著國際經濟情勢惡化對外貿的負面影響。
從近年來民間消費支撐經濟成長的動力已逐漸失速,到底哪些因素影響民間消費動能呢?是來自短期的景氣因素?消費結構改變?人口因素?還是其他原因?由於民間消費表現具有維持整體經濟穩健成長,以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分析影響民間消費的重要因素,進而提出增進消費力的政策建議。
民間消費無法像過去為經濟成長的穩定因素
我國是個小型經濟體,對外貿易表現本來就容易受到全球景氣榮枯影響,並進一步牽動廠商投資情形。然而,原先冀望在外需疲弱下,扮演穩定經濟發展動能的民間消費,在2013年表現相對乏力(表1),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僅為1.44%,主要受到外需疲弱、出口成長幅度不如預期,以及民間消費平疲所致,而第二季經濟數據中,儘管出口成長幅度優於預期及民間消費緩步回溫等因素,第二季經濟成長2.69%,但在第三季經濟數據中,發現由於國際主要經濟體的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影響我國對外貿易表現,加上內需疲弱因素,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預估為1.66%。
表1 GDP主要支出實質成長率及貢獻
再進一步檢視過去20多年以來民間消費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變化情形(圖1),從兩者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民間消費作為經濟成長動能引擎功效逐漸減弱。以1991~2000年、2001~2010年及2011~2012年等三個期間為例,三個時期的實質GDP平均年成長率分別為6.23%、3.86%及2.69%,而同期民間消費成長率為6.92%、2.24%及2.3%,可以發現在2000年以前,民間消費成長率普遍大於經濟成長率,而2001年之後民間消費成長衰退幅度則大於經濟成長。
圖1 實質GDP與民間消費成長率
消費結構變化情形
一般而言,消費結構會隨著經濟成長階段而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在經濟發展較為快速時期,食、衣、住、行等基本支出會大幅成長,其後隨著國民所得提高邁入成長趨緩時期時,則醫療、休閒等偏向生活品質消費支出將繼之而起。就台灣而言,食品及非酒精飲料類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從1981~1990年平均的19.2%,之後逐漸下降至2001~2010年的12.2%,2011~2012年期間更降至11.8%,主要是受到所得提升後休閒與文化類支出增加,從1981~1990年平均4.5%,提升至2011~2012年期間的11.3%,成長近1.5倍。同樣地,國內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民眾外食次數增加,對餐廳及旅館消費比重從1981~1990年平均4.7%,提升至2011~2012年期間的6.4%,也成長近三成。另外,近年來在手持裝置興起之下,帶動民眾行動上網需求,通訊類消費支出從1981~1990年平均0.8%,提升至2011~2012年期間的5.8%(表2)。
由台灣人口變化趨勢來看,儘管總人口數持續增加中,但人口年成長率卻逐漸遞減。若以三層年齡分配結構來看,0~14歲占總人口比重由1991年的26.3%,下降至2012年的14.6%,由於幼齡人口比重大幅減少近八成,讓教育類消費支出隨之下降,由1981~1990年平均11.3%,減少至2011~2012年期間的4.2%。而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重由1991年6.5%,上升至2012年11.2%,且隨著老齡人口的比重增加,我國醫療保健類支出也隨之上升,由1981~1990年平均4.9%,增加至2011~2012年期間的8.9%。此外,由於幼齡人口的減少速度高於老齡人口的增加速度,使得台灣扶養比隨時間而減少,老化指數隨時間而增加(表2、表3)。
民間消費、可支配所得、薪資停滯、區域消費力、產業外移、人口變遷、城鄉差距、消費結構、經濟成長動能、受薪階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