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俄烏戰爭下的能源轉型挑戰與契機
何玉麗 (2024/02/09) 《台經月刊第47卷第2期》
俄烏戰爭直接影響歐盟、能源第二大消費國美國,以及亞洲鄰近國家日本等的政府能源轉型加碼措施。相關提升能源安全/減碳排放的政府干預措施,包含:歐盟REPowerEU、美國《降低通膨法》、日本綠色轉型(GX)方針。
前言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即將滿兩年,戰爭毫無停歇跡象。由於俄羅斯是資源大國,衝突爆發前的2021年,根據BP的統計資料,其是全球原油第二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天然氣第二大生產國、第一大出口國;煤炭第六大生產國、第三大出口國。其52.6%的石油、82.8%的管線天然氣、35.2%的煤炭供應給歐洲。而歐洲2021年從俄羅斯進口29.7%的原油、45.2%的管線天然氣、48.2%的煤炭。
戰爭發生,俄羅斯減供能源,導致歐洲各國在全球尋找燃料,改變了傳統能源市場既有的均衡,而陷入了能源危機,也連帶引發了全球各國對能源安全的重視,進而開啟了另一扇能源科技競賽的大門。本文將從能源的角度探討俄烏戰爭的影響,包括傳統化石燃料價格變化、強化能源供應安全加速推動能源轉型、能源轉型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傳統化石燃料價格變化
整體傳統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市場,原本價、量都算穩定,但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爆發,隨後在2020年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為防止疫病傳染,各國實施邊境管制,封鎖國內與國外各項經濟活動,致使全球化石燃料市場陷入低迷。2021年下半年新冠疫情略微趨緩,各國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常軌,能源需求因之緩慢回升,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球傳統能源市場發生了重大變革。
在石油方面,戰爭發生的第一時間,國際能源總署(IEA)為減輕市場壓力並平抑油價,取得成員國同意採取緊急釋放儲備的石油。2022年3月1日釋放6,270萬桶緊急石油、4月1日再提供1.2億桶,這是IEA史上最大規模的釋油(注1),美國戰略石油儲備也同步釋放了額外的石油。
除了這緊急因應措施之外,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也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迄2023年2月為止已達九輪,其中前四輪和第九輪制裁並未直接涉及能源領域。第五輪是2022年4月達成的協議,對俄羅斯煤炭禁運令於8月10日生效(注2),為第一次對俄之能源制裁。同年7月宣布第六、七輪制裁,從2022年12月5日起禁止全球各國「海運」進口俄羅斯石油;從2023年2月5日起禁止「海運」進口其石油產品。同年10月提出第八輪制裁,規定自12月5日起禁止「海運」超過設定價格上限的俄羅斯石油,並於12月3日設定價格上限為60美元/桶(注3)。
能源轉型、俄烏戰爭影響、化石燃料依賴、再生能源推動、LNG市場、能源安全、綠色轉型、全球氣候政策、氫能發展、碳捕捉技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