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AI會造成缺電危機嗎?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
新事物常帶來危機感
各種突破性發展的新事物常會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新的賺錢機會、以及新的危機感,當然也可能帶來一些正確或錯誤的猜測和努力方向(陳博志,2019)。AI現在被認為將有快速的發展,因此大多數人希望它能幫助人們解決很多事情,相關股價也反映了人們期待因它而賺大錢的機會。而早在多年前就有不少人擔心AI會取代很多人的工作而造成大量失業(陳博志,2017),或者擔心AI的強者可以獨占而欺壓弱者,甚至擔心AI會反過來控制人類。最近一個比較小的危機感則是擔心AI的大量運用會使電力需求大增而供給不足。這類危機感可提醒大家做適當的防範,但也不宜任意誇大而造成過度的恐慌,以及不正確的對策。
AI使電力不足的可能性要仔細分析
電力供需是經濟問題,大部分可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和預測,因此比其他危機感更能夠具體有條理地思考。以經濟學的方法來看,擔心AI造成電力不足危機的說法,大致上都是在既有的技術去看AI直接造成的用電需求增加,未充分考慮技術進步的可能性、AI替代既有生產及活動方式所可能節約的資源、AI需求成長的可能限制因素,以及電力需求成長所需的時間。
技術進步可能大幅降低所需的電力成長
AI的概念早就存在,現在變得那麼重要而可能需要極多電力的主要原因,是其技術進步使它能夠大量廣泛運用。而其技術很可能會再大幅進步,並使其完成一項工作所需的電力再大幅減少,我們若用它現在的用電效率來估它未來的用電量,有可能會高估非常多。1960年代一台IBM360的電腦要占到一間教室那麼大的空間,在那研究室和教室都沒有冷氣的時代,大學的電腦房就有冷氣以防電腦和它的真空管過熱,用電量當然不小。但現在的小型平板電腦甚至手機至少在某些方面的功能已高於50多年前的大電腦,而且幾乎人人都有一、兩台,若耗電量仍和50多年前的大電腦一樣,電力需求也恐非目前的供電能力所能負擔,其空間需求更難想像。
技術進步包含硬體、軟體、運算方法,以及知識和經驗的累積
技術進步不只發生在硬體由真空管變成半導體,半導體的效率又一直快速提升,設備的設計、軟體以及運算方法也可能一直進步而提高效率並降低所需的電量。AI的運作也將會像人的思考一樣累積更多經驗和知識,以及加入適當的理論假設來降低不必要的運算,而逐漸減少所需的運算時間及電力。由於可以提升效率的可能方法很多,我們雖無法正確預測未來用電效率會提高多少,但若用目前的效率來預測未來需電量,必會高估很多。
產經視角、新興技術、能源需求、AI發展、電力供應、技術進步、資源效率、核能爭議、台灣政策、綠電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