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產業轉型思維探索地方場域的角色
葉高廷.黃振銘 (2023/05/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5期》
過去主流觀念認為製造業消耗大量人力、汙染環境,然先進國家將製造業外移後,卻發現缺乏製造業反而造成經濟再發展上的限制,無法進行有效的產業升級。因此,本文探索地方場域在經濟功能的角色,希冀打造地方主題風格品牌,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域,並以製造業為經濟的核心主體,連接生產端與消費端的產品或服務交易,形成經濟發展的空間,讓製造業在微笑曲線的谷底,長出一個新的山頭,進而促使台灣立足「世界的新優質製造之都」。
產業轉型為國之大事,製造業是台灣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柱,放任製造業外移將造成產業空洞化。本研究探索以「地方場域」作為載體所建構的「地方主題風格品牌」,如何成為台灣製造業轉型的新經濟模式,讓製造業有機會在微笑曲線的谷底長出一個新的山頭。
符合台灣的產業結構、切入可行的品牌模式,以及優化產業共通性技術,除可透過新思維借助技術與服務的升級力量,亦可建構台灣各地的主題風格品牌,進而降低中小企業轉型的成本與風險。
外移與轉型的抉擇
台灣自1950年代末期開啟了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發展製造業而成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製造商量產統一規格產品,在供應鏈中屬於低附加價值的一環,缺乏議價能力,利潤空間被壓低。如何創造足夠的利潤,成為製造商的生存之戰。最直接的選擇將生產鏈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不斷在國際間尋找勞動成本、土地成本或自然資源成本更低的地點。
但是,產業外移有其根本的問題。製造商不斷尋找更低成本的地點,並沒有升級自己的製造技術或品牌能力,短期內擁有領先的技術,吸引當地企業群聚周邊。時間拉長後,周邊企業逐漸學會量產技術,成了新的競爭對手。許多外移企業終究敵不過當地同質業者的削價競爭,容易在人口紅利或土地資源的損耗中倒下。因此,產業外移只能是暫時性的解方,最終還是得面臨轉型問題。
製造業外移將帶來的經濟現象,是產業實驗優化提升無力所造成的空洞化,這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產業轉型是製造業不得不為的選項,關乎著台灣經濟的生存。
產業轉型、地方場域、微笑曲線、風格品牌、文化創意產業、共通性技術、製造業升級、中小企業、地方經濟、觀光體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