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日本國際戰略綜合特區與國家戰略特區看台日農業加值產業區對區經濟合作模式建議
周孟嫻、劉依蓁 (2015/03/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3期》
為促進經濟發展,日本繼2010年新成長戰略提出「綜合特區」構想,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之後,所推動之安倍經濟學亦將「國家戰略特區」列為「日本再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欲藉由試行創新法規制度改革鬆綁,並推動至日本其他地區,以打造吸引全球企業赴日投資的最佳環境。本文將分析日本北海道食品國際戰略綜合特區,以及新潟市國家戰略特區提升農業競爭力之全面性發展計畫,而開發具高附加價值的機能性食品為其重要策略之一,以探討日本因應區域整合趨勢之農業國家發展戰略,及台灣如何藉此與日本進行農業加值產業區對區經濟合作。
北海道食品國際戰略綜合特區
日本2010年提出「綜合特區制度」,可區分為以強化國際競爭力為目標的國際戰略綜合特區,以及強調活化區域資源的地域活化綜合特區。日本在綜合特區制度下提出多項包含法規制度、稅制、財政與金融上的特別措施與支援。至2013年9月,日本政府第四次公告指定為止,全日本共東京都、愛知縣/岐阜縣/名古屋、關西地區、筑波、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福岡縣/福岡市/北九洲市、北海道等七處國際戰略綜合特區,其中北海道食品國際戰略綜合特區(Hokkaido Food Complex Comprehensive Special Zones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以發展北海道農業、漁業與食品產業為核心。
北海道位於日本最北端,面積7.8萬平方公里,為日本重要的農業與漁業生產地區,不僅占有日本1/4的農地面積,且農家經營面積為日本全國平均值的15倍,漁獲量占日本全國總漁獲量28%。然而,儘管北海道為日本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但生產之農產品相較於日本其他地區,附加價值相對卻較低。因此,提升北海道所生產農產品與食品之食品安全與附加價值,便成為北海道食品國際戰略綜合特區的重要課題。
北海道食品國際戰略綜合特區可分為發展漁業的函館地區、發展農業的帶廣―十勝地區,以及發展食品產業的札幌―江別地區等三大地區。為發展北海道本身已具有相當優勢的農業、漁業與食品產業,北海道食品國際戰略綜合特區目標建立從生產、加工、流通到銷售各階段皆能提高附加價值,甚至創造新價值的食品價值鏈。令北海道成為重要食品研究開發、出口基地,鼓勵使用國產原料與推動新型態農業,使初級產品進口量下降,並藉由研究開發與強化北海道產品品牌價值,創造高附加價值的食品市場,以對日本提高糧食自給率與擴大農產品與食品出口的國家總體目標有所貢獻。
為了強化北海道具優勢的農漁產品安全性與品質,將強化農業生產體系,形成產官學相互合作的食品產業群集,藉由研究發展與合作開發可對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產品,尤其是機能性食品之相關開發,以擴大農業生產與提高附加價值,並實現以研發為基礎「與創造需求密切結合的食品價值鏈」。
(一)強化農業生產體系
強化農業生產體系目標下相關做法包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強化北海道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耕作農家與畜牧農家的合作及先進技術的活用,建立可穩定供給安全高品質的農畜產品之生產體制。有效活用目前未充分利用之農業廢棄物,例如:活用剩餘農產品生產生質酒精、促進生質柴油燃料高度利用等措施,以增加農家收入。
國家戰略特區、機能性食品、北海道農業、新潟市食品產業、農業加值策略、六級產業化、農工商合作、法規鬆綁、區對區合作、食農醫整合
分享: